当前位置:100EC>媒体评论>陈礼腾:平台应当尊重知识传播规律
陈礼腾:平台应当尊重知识传播规律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3日 08:55:36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近日,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助理分析师陈礼腾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尽管知识付费这种产品,通过分销的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真正的知识经济,不应该是以营销为目的,而应该要回归到知识本身,以其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真正需要它的用户。平台应当尊重知识传播规律,而不是以知识为噱头进行营销获取利益。

以下为报道全文《知识付费乱象调查:分销存陷阱,1元可买到556期知乎live》

近日,伴随“新世相营销课”的刷屏与被封,知识付费重新成为大众视野的焦点。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分答、知乎live、得到等平台的爆发,知识经济伴随着互联网碎片化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人的知识焦虑而走红,人们都希望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快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的购买,不少企业采取分级营销的方式开展知识付费,成为了用知识包装的“网赚”活动

南都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知识付费也已然形成盗版产业链。有人花0.88元买知乎live556期的内容,35元就买到了1700G的付费课程,一些价值上千元的付费内容,盗版仅售20元。

专家表示,侵权行为让原创内容者失去创作动力,最终将导致用户难以获取优质内容,涉嫌传销的分销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正常,应当及时查处,进一步提升公众法律意识,加大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

“爆款”刷屏:新世相的被封与退款

三天前,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张课程海报刷屏,这张海报是新世相读书会公开主办的“新世相营销课”课程。

这场“病毒式”的营销,主要是由于该课程采用发展“下线”的模式,即用户A购买后可以分享至朋友圈,用户B通过用户A的二维码购买后,用户A可以获得佣金。

新世相曾经炮制了“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佛系青年”等刷屏级事件,这一次创始人张伟亲自上阵开课,通过一场“知识付费”活动再次引爆朋友圈。

从海报上看,活动规则是每万人购买,课程价格会涨5元。如果推荐给朋友购买,还可以直接获得40%的现金奖励,最终榜单第一名还可获得新世相价值50万元的定制广告推送,第二名到第十名也将获得不等的现金奖励。

截至当天下午4点15分,该课程价格已经从最初的9.9元涨到54.9元,购买人数已达96696人次。

但是,刷屏课程的微信二维码链接在当天中午时被微信封闭。从“新世相”公众号的菜单栏点击“营销课”查看该课程时,已经无法打开,用来生成邀请二维码的公众号“新世相营销课”也因违规无法关注。

针对此事,微信团队发布官方公告表示,“微信团队严厉打击多级分销等违规行为,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等规则中也有明确规定。新世相通过多层抽成等方式,推广网络课程,违反了微信平台规则。目前微信团队已对相关公众号进行了处罚。希望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范,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2018年,众多知识付费公司通过“分销”的营销形式发展业务,惊人销量的背后引发了众多争议,而多次刷屏传播的微信平台,也发布官方公告明令禁止这种传播方式。

2016年9月份,微信公众平台曾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整顿新型多级分销欺诈行为的公告》,其中明确指出三类违规示例,1、通过发展人员形成上下线关系,依据下线人数、销售业绩等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2、以金融互助、贫困帮扶、代理权限等方式诱导用户滚动发展下级人员;3、下线人员交纳费用或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才能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

因为分销提成没有到账,引发了部分用户质疑,新世相在课程推出当天即被购买者要求退款和道歉。

“由于技术原因导致部分用户体验收到影响,目前我们已经开通了退款通道。”新世相公关部总监刘嫣冰20日下午4时告诉南都记者,目前所有已产生的收益都可以在app中提现,操作提现后最晚三天均可到账。

营销陷阱:分销“网赚”涉嫌传销

新世相读书会已不是第一次因为分销课程遭到微信官方“封杀”。

1月30日,新世相读书会上线了第一门课程《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分销活动后也遭到微信官方禁止。

新世相也并不是第一个用知识包装的“网赚”产品。

除了新世相,此前也有不少公众号因为涉及“多级分销”而受到处罚,比如“褚橙”、“故姐”等都尝试多级分销被微信团队暂时或永久封号。

今年1月17日,网易云课堂联合荔枝微课推出《网易运营方法论》,通过分销的方式在24小时卖出了13万份,但很快被微信官方“封杀”,之后获得解封。知识付费平台千聊也曾推出《千聊创始人·2018年唯一大讲,掌握知识付费的底层逻辑》,采用了二级分销的方式吸引了10万份的购买,课程链接很快被微信官方关闭。2月22日,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68元三联中读悦听卡再次刷屏,涌入的购买者导致产品连续几日内无法正常使用。

新世相创始人张伟在朋友圈对此进行了回应,“我对销售同事的要求就一个:全力卖好,按商业逻辑,做最硬的销售”,而对于课程内容,张伟称课程“市面上最好的付费内容,不要之一”、“课本身拿得出手,一定值”。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向南都记者表示,根据《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规定,传销行为的具体

“新世相微信课程采用发展‘下线’的模式,即某用户A购买后可以分享至朋友圈,其他用户通过用户A的二维码购买后,用户A可以获得佣金。这种营销模式,实际上就是第七条规定的传销行为,即以被发展人员的数量给付报酬。”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向南都记者表示,新世相的这种经销模式已经涉嫌符合《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传销行为。

《禁止传销条例》第七条规定,传销行为的具体类型其中一项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牟取非法利益。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分析,这种分级营销的模式与法律规定的传销比较相似,基本符合传销的两个要件。一是组织要件,即发展人员,组成网络,也是俗称的“发展下线”,下线还可以再发展下线,以此组成上下线的人际网络,形成传销的“人员链”。二是计酬要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传销的“金钱链”。

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这种涉嫌传销的分级营销模式会造成多个方面的危害。对于用户而言,参与者深陷其中,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而且影响范围广泛。对于依法经营的企业而言,会带来短期内的不公平,破坏市场秩序正常的。从法律层面来看,分销挑战了现有的法律秩序,如不及时进行查处,将会影响法律和执法部门的权威。

内容侵权:盗版抄袭成产业链

除了分级营销模式之外,南都记者发现知识付费领域还蕴藏着多种乱象。网校课程、会员账号、付费音频、线上讲座视频……在淘宝、闲鱼、微信、QQ群等平台上,有大量知识付费产品被低价出售。

以“知乎live”为例,南都记者3月21日在一家名为“天天大”的淘宝店铺看到,用户仅花0.88元便可购买到知乎live的556期,其中包括教育、心理学、营销、英语等多个类目。目前,该商品已交易成功104次。有购买过的网友给出好评:“宝贝非常好,分类比较细,关键是全。”

除了电商平台外,南都记者搜索发现,大量QQ群也在出售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混沌研习社等知识付费内容,多个2000人的群接近满员。

在一个名为“喜马拉雅得到付费音频”的Q群内,群主“起凡资源吧”称,仅需35元,便可获得得到APP、喜马拉雅、混沌研习社、插座学院、网易课程、知乎等付费课程总计1700G的资源。群公告显示,“所有音频和视频都是通过高级设备录制。”

“全网知识付费32个平台,同步更新。”一位名为“50元所有课程”的QQ用户向南都记者表示,自己有一个专业团队运营,音质、画质与原版一样,50元能购买4000G的课程。

除了录制之外,这些付费产品还来自哪里呢?南都记者从一位出售知乎Live课程的Q群群主“峰”处得知,他所持有的资源中,有些是自己付费订阅的,有些则是从其他地方收集而来。据他介绍,很多课程都是由群友一起众筹。群主表示,他还有本职工作,并非专职经营付费资源,“只是保本,这个能赚多少?”

 “知识付费侵权已经形成产业链,并在多点开花。”维权骑士创始人陈敛告诉南都记者。维权骑士是原创内容一站式管理、保护及交易服务平台。据他们发现,专门以盗版维生并已成气候的团队超过两三百个团队,而个体运作的则不计其数。

通过QQ群、微信群、淘宝等渠道,把人吸引过来付费进群,然后以百度云盘或QQ群的方式提供资源,是常见的套路。“我们发现,技术含量高的,甚至有专门提供盗版知识付费的服务号和App。”有趣的是,据陈敛介绍,盗版者之间还会相互举报,希望能打掉竞争对手。

在陈敛看来,这类以商业目的运作的分享群已经侵犯到了原创机构或原创者的根本利益了。“一个人接触到这种渠道并发现有利可图,可能带来100人不会在知识付费平台上付费。”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上述侵权现象,知识付费越来越火爆的同时,也存在抄袭之风。天使投资人刘旷表示,目前知识分享行业内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大V不过是知识的盗窃者。”

刘旷告诉南都记者,在文章领域,很多大V的文章转载都未经许可。在音频领域,不少音频节目标榜原创,实际上却是抄袭自媒体的文章。而短视频领域抄袭现象更为严重,很多甚至直接截取他人的原创视频,为己所用。“这样的抄袭是非常难发现的。”刘旷表示,很多知识盗窃者通过盗取别人的作品或原创内容来从事自己的商业化运作。如此抄袭盛行对原创行业很不公平。

作为一名内容生产者,田吉顺说,“被侵权了上千次。”类似包装成大V,号称自己深耕专业领域十几年,扮演内容行业资深人士的情况,他表示并不少见。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收益可观,不少人趋于做这样的包装,“要么水化,要么欺骗。如果真正在付出有效知识的人,其权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未来发展:回归知识本身,加强法律监管

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表示,2017年中国的移动支付网民为6.98亿,尝试过内容付费的大约为1.88亿,占了整体支付网民的26.9%。

在田吉顺看来,习惯了向互联网免费索取的用户,现在愿意花费9.9元购买知识。这是一种市场教育的进步。

“但是知识付费有时会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因为有收费门槛,所以认为有人在帮忙筛选优质的内容。”田吉顺说,其实有益的知识占比很少,绝大多数被传播出来的是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噪音。

知乎上有一则提问,“参加了与预期不符的知乎Live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吸引了大量网友跟帖。网友“阿呆有点傻”在参加完一场知乎live之后十分失望,称其“毫无干货,大半都是硬广”,起个好标题,列个好大纲,就会有很多傻白甜上钩。

这样的情况并非只在知乎存在。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张意暄曾通过某微信公众号,花费500元购买了某英语在线网站为期10天的视频网课。

她告诉南都记者,“每期都有不同的讲师授课。有的讲的很好,有的则很水,学不到东西。总体来说水的比例占一半多。”参加完这次网课之后,由于对付费课程的内容和效果产生了顾虑,她再也没有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有人总结出所谓知识付费的“爆款”关键要素:普适、痛点、易用、名人、促销、包装、心理。功利化的内容带来的是功利化的消费,消耗的是用户的信任——“上当”一次,还会有第二次吗? 

面对内容水化、用户收听不满意等问题,知乎live推出了类似淘宝商品的“七天无理由退款”,希望抑制劣质内容泛滥的趋势。在塑造“知识网红”、急于变现的过程中,不要让知识付费变成纯粹的冲动型消费的商品。

“要了解这些课程的信息、音视频等到底能不能获取知识的收益,像这种打着知识分享的幌子,但实际上被要求强迫分享、强势发展下线的付费课程,用户需要擦亮眼睛分辨。”对于知识付费领域花样层出的营销策略,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向南都记者表示,对用户而言,要重视的是知识付费的本质。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共享经济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尽管知识付费这种产品,通过分销的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真正的知识经济,不应该是以营销为目的,而应该要回归到知识本身,以其优质的内容来吸引真正需要它的用户。平台应当尊重知识传播规律,而不是以知识为噱头进行营销获取利益。

“这两三年有很多企业采取过这种营销方式,很多企业也都曾遇到公众质疑,甚至曾被工商部门的叫停、处罚,但是仍不断有企业采取类似方式。”赵占领分析,一方面可能因为法律意识欠缺,另一方可能是企业被这种方式的营销效果吸引,受商业利益驱动。

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和工商甚至公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采取这种方式的企业今后将越来越少。

对于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田吉顺建议,各类提供知识付费的平台应该设计门槛和筛选机制,帮助用户屏蔽噪音,剔除水分。“只有当平台的品牌价值建立起来后,才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让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来源:南方都市报 文/张雅婷 李玲 詹晨枫)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