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嘀嗒出行在悄然中迎来了诞生的第六个年头,春去秋来,这六年内,行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早期平台的落幕,新的资本力量接二连三进入市场。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嘀嗒出行可以算得上是另辟蹊径。
嘀嗒出行的CEO宋中杰将目标瞄准了另外两个市场:因安全性颇受怀疑的顺风车和受到私家车挤压陷入困境的出租车。在他看来,这两条道路并不是不可行,而是比起迅速获得收益,这两个产品线似乎是更需要精细的“慢活”。
嘀嗒出行率先对颇受诟病的顺风车行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改造。目前我国的顺风车行业明显处于初步阶段,为了保证安全,嘀嗒顺风车平台对于对司机端进行严格的准入机制。后台申请认证的车辆接近两千万,但审核通过的却只能达到50%。所谓慢工出细活,目前顺风车有7亿的座位,而宋中杰认为随着顺风车行业的逐步完善与嘀嗒的推广,这个数字在未来可以翻一倍达到14亿座位,甚至翻三倍达到21亿的座位。而就算7亿中只有1%的座位被共享,这个收益是巨大的,且无可估量的。
而顺风车模式不仅可以通过将空余座位提供给有出行需求的人,利用合乘出行来减少道路上车辆行驶的数量,缓解交通压力,还能一定程度有效分担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压力,这无疑成为了解决我国交通堵塞的一个有效手段。
而对于近几年来备受行业挤压的出租车行业,嘀嗒出行在坚持出租车扬招和网约双向发展的基础上,推出了“扬招打车助手“、“出租车智慧码”等功能,在用户打车之前可看到附近的空车与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同时对本次行程进行支付与评价。
正如宋中杰所规划的那样,嘀嗒出行正在不断地朝着共享经济,创造社会公益价值的道路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