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卓正医疗在三次递表港交所之际,虽呈现营收增长与扭亏为盈的表象,但其上市征程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根据最新招股书,该公司在2024年实现营收9.59亿元,净利润8022.7万元,首次扭转了连续三年的亏损局面(2021年至2023年累计亏损达8.26亿元)。然而,这种盈利态势主要依赖于成本削减,特别是销售费用占比从2022年的2.7%降至2024年的1.7%,以及雇员薪金在销售开支中的占比从88.1%大幅降至41.1%,而非业务结构的根本性优化。这种依靠“节流”实现的盈利,其可持续性存疑,若剔除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公司2024年实际仍亏损约4688万元。

网经社数字健康台(HLTH.100EC.CN)获悉,在运营层面,卓正医疗承受着高昂的人力成本压力。2022年至2024年,其雇员薪金及福利开支总额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80.2%、63.2%及58.9%。这意味着公司每获得1元收入,就有约6角用于支付员工薪酬,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同时,作为服务核心的全职医生(截至2024年底为379名)虽然多数(约81%)具有顶级三甲医院背景,但在医疗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招聘、留住合格医生的难度和成本不断攀升,任何人才流失都可能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业务稳定。此外,监管合规风险如影随形,其旗下北京、深圳等地的门诊部曾因未按规定填写病历资料、非法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使用未合规注册医师等问题多次受到行政处罚,这对品牌声誉构成了潜在威胁。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容小觑。中国私立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数量已从2019年的6993家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约1万家。卓正医疗在此红海市场中仅占有1.7%的份额(2023年收入计),与前两名企业存在显著差距。其目标客群——“家庭年收入超20万元”的“大众富裕人群”——规模增长相对缓慢(2019-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3.9%),且对价格敏感度高,这从实体医疗次均费用三年仅微增3.7%以及社交平台上关于价格的投诉中可见一斑。公司计划将IPO募资额的60%用于新设和收购医疗机构,但优质并购目标往往倾向于独立运营,整合过程也充满不确定性,扩张战略能否成功落地并带来预期效益仍是未知数。
最迫在眉睫的压力来源于财务方面,特别是与IPO进程紧密绑定的对赌协议。截至2024年末,卓正医疗账上有高达24.11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导致流动负债净额达22.21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98亿元。根据股东协议,若公司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成功上市,优先股股东有权要求赎回,赎回价需按发行价加上12%的年复合利息计算。这意味着一旦IPO失败,卓正医疗将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综上所述,卓正医疗的港股IPO之路交织着盈利可持续性、运营成本控制、市场竞争加剧、监管合规及巨额潜在债务等多重风险。投资者在评估其投资价值时,需审慎权衡这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