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快评】电商中心评“红包大战”后遗症及对策建议
2014年场面火热的打车软件大战,与其说争的是移动支付,不如说是移动支付应用场景之争。“红包大战”的最终还是要在红包的使用上,而无论是微信红包或是手机QQ红包在支付场景的建设上都是软肋,无法在用户体验上抗衡有着淘宝、天猫作为红包使用场景后盾的支付宝。再加上一些用户并没有绑卡银行卡,从而导致很多用户抢来的红包成了“死钱”。[详见]
盘点:“微信红包”引发的若干法律问题
在“微信红包”改变传统风俗的同时,互联网公司也让数亿用户十足地体验了线上互联网社交圈中移动支付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同时也使众多商家通过这一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体验了“微信红包”营销的魅力。然而,当我们在给“微信红包”点赞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由“微信红包”引发的安全和法律问题。
[详见]
微信支付的小城样本:银行卡绑定数为零 使用场景仅限于滴滴打车
回到小城,雷锋网尝试在同龄兄妹、长辈、家乡同学三个微信群里发红包,大家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参与感不强,假期尾声,小编几番轰炸、新闻报道的几番热炒也没有改变这一现象。[详见]
专家观点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分析师莫岱青认为:
——移动端的较量抢占用户与流量
腾讯与阿里的红包大战可以看作是双方移动端的“较量”。阿里在移动支付相比有优势,包括淘宝拥有用户习惯和先发优势。腾讯可通过此次活动,争夺用户与流量,改善其在支付方面的弱势。由此可见移动端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特别是电商企业争夺“大蛋糕”,互联网大战移动端成博弈重点。 [详见]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董毅智律师表示:
——年末红包来袭警惕“红包大盗”暗访
从移动支付,网络支付出现以来,支付安全就一直是关注的话题。国内支付安全的发展环境也处于一个产业发展初期的特征。国内许多法律法规都需要从支付入手来完善其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为支付安全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除此之外,在技术方面,也要从根本上进一步加强支付安全,有效地保护消费者在移动支付活动中的隐私权和财产权。 [详见]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赵占领律师表示:
——红包“飞起来”的背后
“从今年来看,红包中有包括打车软件、微店、视频网站提供的各种移动服务的代金券,这说明,除了发展新的移动支付用户之外,商家已经将目光投向移动付费应用,希望提供给用户尝试多种O2O应用的机会。”[详见]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吐槽:
支付宝红包包括接龙红包、群红包等6种模式,红包花样多,但是实惠却少,抽中现金红包的用户偏少,而且对于代金券服务性消费红包,用途并不是很大,中看不中用。在这场红包营销大战中,企业商户得到较高曝光率,这不仅仅只是娱乐,而是移动支付、广告营销的一大战场。红包作为占据移动支付领域的先行军,维护好用户的利益才是支付宝、微信等企业要关注的。 [详见]
相关数据
- 微信
- 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除夕当日收发总数为10.1亿次。
- 手机QQ
- 从小年夜到初五,QQ红包收发总量为11.6亿次,除夕当天,QQ春节红包的收发总量达6.37亿次。
- 支付宝
- 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就超过了一亿。除夕夜支付宝红包的收发总量就超过2.4亿个,有6.8亿人次参与,总金额达到40亿元。
- 微博
- 2015年也借助红包再次收获关注度。明星名人也在微博上给粉丝送出红包大礼。1.02亿人一起刷微博过春节,同比增长46%。
- 数据中增加最受欢迎红包
- 金额为1元的红包最受欢迎,超过1954万人发了1元红包;其次为10元红包,约1747万人选择了发10元红包。
- 红包省市排名
- 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位列前5名。

抢红包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