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报告显示:传统企业电商将“集团式”爆发
报告显示:传统企业电商将“集团式”爆发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10:48:15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就在一些电商平台纷纷“抢滩割地”的同时,传统企业也纷纷意识到电商的重要作用,先后进入电商领域。根据网经社近日发布的《2011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报告下载:http://b2b.toocle.com/zt/2010bgdz/)显示,传统电商将在未来出现集团军式的爆发。

  传统企业纷纷触“电”

  近年来,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继国美苏宁决定搅动上百亿的家电网购市场之后,鞋类企业百丽也宣布巨资投入旗下电子商务企业优购网。在此之前银泰等服装、鞋类、日化等传统企业纷纷触“电”。

  在美国在线零售500强榜单里,80%以上的企业都是传统品牌的在线业务板块,而在中国,2010年应该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元年。在经历了2009年试水期后,大量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市场,并且发展迅猛。苏宁易购、Kappa、李宁、优衣库、凌致、佐丹奴、爱慕、九牧王、相宜本草、银泰百货、我买网等传统企业或品牌在电子商务上的表现都令人嘱目。

  航空、保险紧随其后

  2011年,以提供数字化商品的航空、保险等行业成为了今年应用电子商务的爆发行业。目前国航、南航、东航、海航等航空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都非常迅猛,而平安保险的电子商务部门今年销售额上百亿,泰康、中国人保的电子商务部都是业界的佼佼者。

  这两个行业的类似之处是,都是传统渠道体系较为混乱,代理层级较多的行业,信息不对等、渠道管理混乱、分销利润低等都是这两个行业的痛。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规避了这些问题,也正在改变这两个行业的渠道模式。

  据麦肯锡研究显示,在美国,电销、网销的保费收入已超过总保费的20%,到2010年达到25%至35%,在欧洲,电销和网销已实现盈利。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电销、网销等新渠道终将与传统渠道平分天下。

  和别的行业不同的是,这两个行业的电子商务,并没有像其他消费品企业一样,先在淘宝上开店试水,培育成熟后再转移到官网。它们都倾向于自己做。2011年,这两个行业的电子商务的增幅和销售额将进一步爆发。

  资源优势明显

  在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营销技术、供应体系、分销渠道等各方面,传统零售商相对于网络零售商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忽视电子商务长达数年之后,传统零售商开始大举进入网络零售领域,依托其资源优势,大有改变市场格局的可能,尤其是传统零售与网络零售的优势互补,可以弥补国内信用体制、配送网络等方面的缺陷。

  可以想象,未来传统零售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应用于在线零售业务的开展,这对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比如苏宁打造了网上零售平台苏宁易购;国美斥资数千万元收购了库巴购物网;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式入股中国电子商务企业1号店,开始涉足电商市场。这都表明了传统零售商触网加速。

  网经社分析师认为,2011年,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将呈整体性高速成长,借助传统实体的供应链资源和品牌优势,传统企业B2C有天然优势,它们需要掌握的是消费者的在线购物需求和行为模式。(来源:网络导报 文/李娜)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8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8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