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媒体评论>莫岱青:开放平台是苏宁转型的重要环节
莫岱青:开放平台是苏宁转型的重要环节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11:34:06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在接受《经济导报》就“苏宁开放平台”问题采访时表示“开放平台是苏宁加速转型互联网零售业的重要环节,将对我国零售未来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推动全国零售行业O2O转型。

  跨入2013年,国内B2C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电商“三国演义”市场格式已隐约浮现。此前的纯电商平台类似商业地产“招租式平台”,盈利多靠年费、平台使用费等,“苏宁开放平台将彻底改变传统平台‘地主收租’的盈利模式,更加注重掌握网站商品经营类目的主导权。”这意味着商家一旦入驻苏宁的平台,即可“零成本”地进行运作,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供应商亏本的风险。”

  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原题:《苏宁开放平台入口或改写电商格局》。

  苏宁向互联网零售业转型的步伐正在加速。

  继6月实现了线上、线下同价策略之后,9月12日,苏宁开放平台正式上线。据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透露,进驻商户不仅能登陆苏宁易购,还能与遍布全国核心城市的1600多家优质店面、未来的苏宁生活广场等紧密结合起来。

  “开放平台是苏宁加速转型互联网零售业的重要环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12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对我国零售未来发展趋势产生影响,“推动全国零售行业O2O转型。”

  “双线”开放

  莫岱青认为,跨入2013年,国内B2C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电商“三国演义”市场格式已隐约浮现。

  作为传统零售领域的龙头老大,苏宁虽跻身电商三甲,显然不甘心处于追赶状态。苏宁在最近一次的内部会议上,正式全面系统地发布了“互联网路线图”,希望重新树立自身在未来O2O时代中的引领角色。

  导报记者注意到,同比其他电商平台,苏宁开放平台或将定位于“自营B2C+开放平台”模式。“苏宁的开放平台属于O2O性质。”莫岱青对导报记者表示,对于许多品牌而言,“不落地”是难以建立品牌知名度以及消费者的体验度,O2O的“双线开放模式”有别于此前的纯电商平台。

  莫岱青说,此前的纯电商平台类似商业地产“招租式平台”,盈利多靠年费、平台使用费等,“苏宁开放平台将彻底改变传统平台‘地主收租’的盈利模式,更加注重掌握网站商品经营类目的主导权。”这意味着商家一旦入驻苏宁的平台,即可“零成本”地进行运作,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供应商亏本的风险。

  入口之争

  作为传统零售企业,苏宁目前在全国拥有1600多家门店。不过在电商时代,这种引以为傲的资本却被部分业内人士诟病为苏宁进军电商的最大包袱。苏宁易购上线以来,虽增速惊人,但依然有人认为苏宁将线上线下左右互搏,认为苏宁推行双线同价难以长期坚持。

  不过,有业界人士认为,门店是苏宁进军互联网的优势。“与纯电商企业相比,苏宁可以让入驻其线上开放平台的品牌‘落地’。”莫岱青表示,苏宁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同价标志着其O2O模式的全面运行,这在全国大型零售商中属于首例。

  IBM资深战略分析师王祺认为,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已经从早期销售额的分流、定价权的抢夺,转向重塑整个产业链、改变盈利模式;当互联网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家庭互联网蔓延开来时,单一的PC入口已经难以称霸行业,入口之争或许会重新改写整个电商格局。(来源:经济导报 文/曹凤芹)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