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浅析: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浅析: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10:02:15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般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1]十几年前,因特网的发展普及速度之快曾让人们感到惊讶。今天,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以及3G、4G等移动网络服务建设的加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更是超出了人们以往的想象。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这一产品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手机行业,随后谷歌公司推出的安卓系统、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s Mobile等,使智能手机得到了迅速普及。手机最初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电话出现的,是一种人际沟通的工具,除双向通话外并不具备其他功能。智能手机的滥觞,让手机彻底换了一种形态示人。智能手机的硬件提供物理平台,软件(app)以及运营商提供内容与服务。手机的发展突破了屏幕小、分辨率低、功能相对简单等不足,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一台可以打电话的掌上电脑。此外,自从苹果公司2010年推出iPad平板电脑之后,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产品,目前已有了庞大的用户群。这一跨界产品彻底打破了手机与电脑的界限,有人把iPad平板电脑称为“不能打电话的iPhone”,而三星公司也推出了可以打电话的GALAXY系列平板电脑,这进一步弥补了手机在屏幕阅读面积上的不足,同时又不失其便携性。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当下一种再常见不过的信息传受行为。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移动的,就像手机逐渐取代固定电话一样,移动互联网终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

  一、手机新闻传播的几种形态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前期阶段,一些学者认为手机短信与手机报是大有可为的“第五媒体”。但是手机短信更多的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利用手机短信传播新闻,除了在自然灾害预警等特殊情况下,似乎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手机报利用彩信或WAP方式向定制用户发送多媒体新闻的新形式,在几年内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是手机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报的订阅用户迅速萎缩。有学者认为,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2],前景并不乐观。

  当智能手机逐渐普及、3G技术日益成熟、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时,手机在新闻传播上的属性越发显现,手机再也不是单纯的人际沟通工具,而转变为一种大众媒体。目前,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网站、搜索网站等运营的手机网站已经很成熟,手机新闻客户端(app)也是手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途径。据2013年4月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2亿。[1]另外,根据2012年10月发布的《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以获得新闻资讯为目的的手机网民高达58.2%。[3]

  手机微博也具有很强的新闻传播特性。据《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亿。[4]在我国,微博不仅是网络社交工具,更是新闻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网民不仅在微博上了解新闻,还能够转发、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除此之外,手机网民最常用也是用户基数最大的手机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也都具备新闻推送的功能,特别是异军突起的微信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对于4亿手机网民来说,即使没有主动接触新闻资讯的欲望,也难逃新闻资讯推送的狂轰滥炸。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只有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手机的新闻传播属性才会走向成熟。

  二、移动互联网拉近了人与新闻资讯之间的距离

  针对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5]此次问卷调查采用互联网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样本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男女比例基本均等,职业分布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公司职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总共收回621份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情况。

  (一)手机上网成为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本问卷设置了“目前你关注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有哪些”问题,如表1所示,最多的人选择了电脑网络,占到访问对象的88.1%;QQ、微博等社交应用比例也较大,占到76.7%;选择手机互联网的比例也超过70%,达到70.4%。此外,传统媒体所占的比例较小,报纸为23.5%;广播只有13%;电视比例较高,为42.4%,但是也没有超过半数。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占有一定的分量,传统媒体的电子版则较少。选择“其他”的4个访问对象中,有2人填写了手机报。

  从调查问卷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传统媒体获得新闻的人越来越少,网络媒体则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访问对象中,电脑网络占接近90%的比重,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比例也非常大。从QQ、微博等社交应用中获取新闻资讯也成为主流,而从一些调查数据可以清晰地获知,手机移动互联网是QQ、微博等社交应用最主要的接入渠道。此外,手机新闻客户端也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可见,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与电脑网络不相上下,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用户媒介接触习惯的深刻改变可见一斑。传统媒体受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网络新媒体能够融合多种媒体形式,但是内容还是来自传统媒体。人们在获取新闻的渠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换句话说,报纸的发行量虽然在萎缩,但是报纸所生产的新闻并没有因此减弱传播效果,反而是大大增强了。

  (二)手机上网客观上增加了用户的新闻接触度

  在621名受访者中,有10人未开通手机上网服务,其余611人开通了手机上网服务,共占受访者总数的98.4%。在开通手机上网服务的611名受访者中,回答“在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前,您是否经常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关注新闻”时,3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53.3%的受访者选择“偶尔”,6.6%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您是否经常通过手机关注新闻”时,52.8%的受访者选择“经常”,40.6%的受访者选择“偶尔”,4.8%的受访者选择“不关注”。通过对比可知,在开通手机上网前后,关注新闻资讯等信息的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开通手机上网后,经常关注新闻的受访者比例由38%上升到52.8%,上升14.8%;偶尔关注新闻的比例由53.3%下降到40.6%,下降12.7%;不关注新闻的比例由6.6%下降到4.8%。

  另一个更加直观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开通手机上网这项服务后,您关注新闻的频率是否有所增加”这一问题时,73.3%的受访者认为如此,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并没有增加”,另外5.7%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此外,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是使用手机的目的之一。由此可见,开通手机上网之后,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增加了许多。

  另外,从手机用户的主观需求来说,获取新闻也是使用手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受访者回答“您使用手机希望获得的服务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获取新闻财经文体等资讯”,另外选择“生活服务指南”的受访者也占到57.6%。虽然与排名前两位的“休闲娱乐”(77.8%)、“人际交流”(76.4%)尚有差距,但是接近60%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出获取新闻资讯在手机用户使用需求上的重要性。

  (三)分享与互动:传播范围的几何级增长

  手机是目前最重要的自媒体平台,当前最热门的自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百度贴吧等等,都可以使用手机轻松访问,并且界面友好,用户体验甚至要好于或者是不逊色于电脑。另外,智能手机所具有的移动性、便携性、触摸屏、可拍照、可GPS定位等优势又是电脑所不具备的。《2012年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微博用户开始大规模地向移动端迁移: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微博访问的用户已经达到89.35%,仅次于PC端的登录情况。[6]

  微博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微博粉丝超过100人,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你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人,你就是CCTV。我即媒体,微博让独立个体有了一个像大众传播媒介一样的传播渠道,移动互联网与手机等终端设备又让这个传播渠道变得随时随地可用。

  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新闻发布与传播的重要聚散地,手机微博、微信等拥有几亿用户的自媒体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无数网民用手机不停地刷屏,以获取最新消息,手机成为最迅速的新闻传播渠道。分享与转发功能是目前社交媒体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一条新闻信息经过转发,就会让更多的用户看到,不断转发,再经过“转发的转发”,传播范围就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三、冲击:深刻改变媒体产业格局

  (一)手机是网民每日接触最多的媒体

  群邑中国互动营销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睡觉时会将手机放在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内;73%的受访者每天通过手机闹铃起床;95%的受访者在入睡前平均要使用手机一个小时,并因此推迟了入睡时间。”[7]

  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传播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如图2所示,有62.9%的受访者每天24小时开机,31.5%的受访者仅在睡觉的时候关机,开机时间不固定的受访者只占5.6%的比例。另外如图3所示,问卷设“您是否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的问题,有58.3%的受访者表示手机总是带在身边,39.5%的受访者表示手机会经常带在身边,手机偶尔或者不会经常带在身边的比例只占1.6%和0.6%。可见,绝大多数手机用户会把手机经常带在身边,并且除了睡觉时间外,都会保持开机状态。

  早晨上班的人们可能随手拿起一份地铁免费发放的地铁报,但是愿意去报摊买一份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守在电视机、电脑旁悠闲地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在时间碎片化的生活中,只有手机是人们不用刻意去接近,随时随地就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无论是工作、学习、娱乐,还是打发时间,手机都是唾手可得的工具。智联招聘网对全国28个城市白领日均玩手机时间进行了调查,排名第一的北京白领高达6.72小时,排名第28位的长春也有1.4个小时。[8]手机已经无时无刻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体。

  (二)基于移动互联的手机对媒介产业格局的冲击

  近年来,世界知名报刊停刊或被收购的消息不绝于耳。2013年,美国最负盛名的报纸之一的《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震惊整个传媒业。紧接着,《纽约时报》亦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贱卖”了《波士顿环球报》,《新闻周刊》也告别了纸质时代,其他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也没有了纸质版。[9]

  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暂时还没有面临关门大吉的厄运,但是危机感依然强烈,传统新闻业受到新媒体的强力冲击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向新媒体转型是目前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媒介性质的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转变,使得传统媒体受众面缩小,并且随之带来了广告收入的大幅度下降,传统新闻业的颠覆性变革已经开始。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未来的报纸可能不再是印刷的形式,而是以电子媒介的形式呈现,好的内容再加上适应时代发展的渠道,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其实是很明确的。新闻的生产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高质量的新闻仍然是只有专业媒体才能够完成的。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媒介的媒介特性,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未来可能是谷歌眼镜、智能手表,或者是嵌入人体的芯片,生产内容、打开渠道、探索盈利模式,将是未来的趋势。

  四、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第五媒体”将主宰未来

  如今的手机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曾经对于手机是否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什么才是“第五媒体”有过广泛的讨论。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手机成为“第五媒体”当之无愧。

  我们把报纸称为第一媒体,把广播称为第二媒体,把电视称为第三媒体,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这一分类法基本上是沿着这些媒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并且每一种媒介都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出现的,新闻传播的属性非常明显。沿着这一思路,只有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够被称为“第五媒体”,目前看来,移动互联网最有可能。在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是最重要、使用人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仅从我国的情况来说,手机网民的数量就已经超过4亿。如果不是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手机非智能时代,手机更多的是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将手机称为“第五媒体”还是值得商榷的。如今,手机的大众传播属性、新闻传播能力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将手机称作“第五媒体”是合情合理的。

  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救性媒介”理论与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保罗·莱文森认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媒介功能的补救与补偿。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10]。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多媒体数字化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终端,通过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结合,能够实现各种媒介的功能。手机可以是一张报纸,可以收听广播,可以收看手机电视、网络视频,还可以享受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可以说是一机在手便拥有了各种媒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生理和心灵的延伸,手机就像人类的器官一样,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系统,其巨大的便携性又让我们从固定的场所解放出来。移动互联背景下的智能手机既有报纸的便捷,又不用守在电视机、电脑前,就像保罗·莱文森所说的“移动媒介会使每个地方都更加有用”[11]。也有国内学者认为,手机重新定义了黄金时间。[12]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是,未来手机样式的发展肯定是仿生的,可穿戴式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已经成为现实,几乎与智能手机具有同样功能的谷歌眼镜、智能手表已经上市或者已经计划上市,相信距离像手机这样普及只是个时间问题。未来手机的名称可能再也不叫作“手机”,但一定是会比手机具有更多功能、更加人性化的媒介技术样式。在信息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趋势必将是以融合了所有媒体形式的“第五媒体”为主导。(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靖 鸣 马丹晨 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丹晨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305/t20130514_39488.htm.

  [2]陈国权.手机报只是个过渡产品[J].中国报业,2012(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211/t20121116_37222.htm.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

  [5]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EB/OL].http://www.sojump.com/jq/2472242.aspx.

  [6]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EB/OL].http://www.dcci.com.cn/report/view/cid/10/id/893.html.

  [7]姜煜.调查称许多中国人开始和结束一天时都由手机相伴[EB/OL].中国新闻网,2013-07-11.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3/07-11/5031825.shtml.

  [8]洪唯.白领玩手机时间城市排行榜出炉南京排第16位[N].金陵晚报,2013-05-22.

  [9]张敬伟.美国纸媒的救赎和网络时代的省思[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08-16.

  [10]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0.

  [12]刘德寰,刘向青,崔凯.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群族与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0.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