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P2P业态报告:30-40岁高学历群体信用最高  
P2P业态报告:30-40岁高学历群体信用最高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2日 08:59:45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随着P2P机构坏账率持续有所上升,如何识别P2P借款人的还款逾期违约风险,成为众多投资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P2P平台如丛林般“野蛮”生长态势可谓无所顾忌,倒下一批,又迅速崛起一批。而P2P平台如何安全而有序地运行,则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综合因素,包括人文、经济环境等等。

  可略见一斑的是,小贷公司从两年前的香饽饽,如今演变至今日之“冷场”,多名业界人士感概,P2P的“排挤”是一大要素。21世纪经济报道“私人银行”周刊通过对此行业的深度分析,让P2P的风控魔镜尽量全面地给各路投资者呈现。

  导读

  记者发现,基于互联网时代超前消费意识的崛起,越来越多90后开始通过P2P平台借款消费。去年90后群体的P2P借款需求同比增长高达768%,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的还款信用不高。

  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他们刚踏入工作岗位,收入相对偏低所致。

  6月底,拍拍贷发布的《2007-2014年中国P2P个人无抵押小额信贷市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过去4年个人无抵押信贷市场投资需求累计增长15.23倍,借款需求更是出现了19.45倍的增幅。

  随之而来的,是不同年龄层、学历借款人的还款逾期率也出现分化。

  通过对500万P2P借款人还款信用记录的调研分析,《报告》显示30-40岁群体的还款信用度最高,40-50群体次之,90后群体信用较低。针对学历与还款信用的关系度调研显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群的还款信用最高,中专学历人群信用状况偏低,本科、大专学历人群之间还款信用的差异度较高。

  拍拍贷创始人张俊分析说,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经济实力与P2P还款意愿成正比,比如30-40岁高学历群体收入相对稳定、可观,又特别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相应的P2P还款违约率就比较低。

  但他强调说,学历与年龄是衡量P2P借款人还款逾期违约风险的2个维度。在互联网P2P借贷领域,不同于传统银行通过70-80个维度考察借款人还款信用状况,P2P机构需要约400个维度,才能全面衡量借款人的还款信用程度高低。其中包括互联网行为数据分析、社交关系调研,以及网络黑名单核查等。

  记者从《报告》也发现不少有趣的借款人还款风险评估维度,比如手机号码使用1年以下的P2P借款人还款逾期风险,要比使用1年以上的高出20%;P2P借款人的微信粉丝数量每增加100个,还款逾期风险概率反而下降10%,等等。

  在P2P业内人士看来,这些维度可以让投资者换一个角度评估借款人还款信用。以往,不少投资者喜欢查看P2P借款人在支付宝等平台的消费支付记录,作为其信用度高低的评判依据。但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消费支付记录,未必等于他的信贷记录同样优秀,因为消费支付与贷款的场景、资金使用用途、个人还款意愿都不一样。

  据悉,《报告》分析了拍拍贷8年发展历程的500多万借款人各类还款信用状况,“如果投资者能够自主全面评估P2P借款人还款风险,很多恶意欠款的P2P借款人将被投资者剔除,无形间在投资端降低了P2P行业的整体坏账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西藏、上海北京P2P借款人还款信用最高

  《报告》显示,就借款人的地域分布而言,广东浙江仍是中国P2P借款资金量最大的省份。其中广东省借款量约占50%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4年西北地区的P2P借贷需求增长约20倍,远高于华东区平均16倍的增速。

  与此对应的是,西藏、上海北京位居P2P借款人还款信用榜的前三位,云南、青海等西部省份信用排名也同样位居前列,反而借贷需求排名靠前的山东省信用指数排名相当靠后,吉林省信用指数垫底。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与居民平均收入水准息息相关。比如近年东北地区GDP增速较弱,导致当地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某种程度也加重了还款压力。

  在借款需求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中,杭州、上海则拥有最高的还款信用指数,倒是嘉兴、东莞的信用指数相对偏低。令人惊讶的是,深圳作为一线城市的P2P还款信用指数同样相对偏低。

  记者了解到,这与当地城市P2P借款人的职业同样存在密切关系。

  《报告》显示,目前国内P2P借款人里,从事物流贸易业与能源制造业的人群分别占借款总需求的30%与22%,服务业和地产从业者也有较大借款需求,而他们的借款用途,主要用于个人消费与实体经营,分别占据借款需求的51.74%与17.17%。

  这意味着,若当地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进入瓶颈,加之企业与个人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就容易出现集中性的还款违约逾期现象。

  “不过,30-40岁高学历的P2P借款群体,在还款信用方面要比40-50岁群体与20-30岁群体更高。”张俊分析说。这某种程度取决于这部分人群拥有相对稳定可观的收入,感觉不到很大的还款压力。

  记者发现,基于互联网时代超前消费意识的崛起,越来越多90后开始通过P2P平台借款消费。去年90后群体的P2P借款需求同比增长高达768%,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的还款信用不高。

  究其原因,这可能与他们刚踏入工作岗位,收入相对偏低所致。

  随着P2P整体坏账率有所提升,P2P投资者也开始趋于理性。《报告》调研显示,当前P2P投资者的单笔投资平均额出现降低趋势,单笔万元的投资数量明显上升。以往,不少投资者可能在P2P投入数十万元,却仅仅投资几款最高收益的P2P产品。

  张俊表示,目前P2P投资群体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他们不再追求高收益,而是注重不同风险标的的综合配比,以小额、分散的方式规避P2P还款违约风险。

  识别P2P还款风险的另类技巧

  记者发现,《报告》还列举一些鲜为人知的,却足以一眼辨别P2P借款人逾期违约风险高低的参考维度。

  比如,用户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的速度,与其信用逾期存在的密切关系。据拍拍贷基于500万借款人风控大数据分析的魔镜系统显示,填写速度在13秒的借款者信用情况更优,填写速度每慢一秒或快一秒,预示着其逾期风险概率将会上升。

  其次,使用苹果iPhone手机的P2P借款人群信用指数最高,使用vivo和酷派两大国产机的人群还款信用指数,则超越韩国三星。反而是靠口碑赢得市场的小米手机用户,其信用排名居中后水准,使用联想手机的借款客户信用指数也偏低。

  拍拍贷人士对此分析说,使用哪款手机,可能反映借款人的收入水准与资金宽裕度,若某些借款人喜欢买价格相对便宜的手机款式,某种程度也反映他资金并不宽裕,可能遇到某些意外事故就无法按时偿还P2P借款。

  在他看来,单靠一两个参考维度去判断借款人的违约状况,难免以偏概全。要全面分析一个P2P借款人的还款预期违约风险高低,需要借助400多个参考维度,其主要分成三大类,一是借款人的互联网行为数据,包括其发帖内容、发帖活跃度、在线时间长短,互联网付费行为等;二是社交关系数据,包括其朋友圈数量、粉丝数量、朋友圈影响力、线下人际圈质量等;三是其是否被纳入网络黑名单,比如他是否存在其他P2P平台、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的还款逾期信息、是否领过法票传票等。

  不少P2P业内人士认为,目前P2P机构与投资者要准确辨别借款人逾期违约风险,还面临不小瓶颈——由于不少P2P借款人既无信用卡、又缺乏征信记录,导致P2P与投资者无法了解借款人的以往信贷还款记录,容易错误评估其逾期违约机率。

  对此,阿里、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纷纷介入互联网个人信贷领域,打算通过分析梳理电商平台现有的个人客户消费交易数据,建立与互联网信贷违约逾期相关的风控模型。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电商平台需要不少时间构建模型,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对模型参数进行不断优化。

  张俊表示,目前拍拍贷在这方面早有布局,他们的魔镜系统已经针对数百万无信用卡、无征信记录的借款人群进行信用评分,预测其还款预期风险概率,并且该风控模型已经可以支撑未来公司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向亿量级规模扩张,服务市场上更多的无信用卡、无征信的长尾客户人群。

  “事实上,《报告》里的不少P2P借款人还款风险评估另类技巧,也是借鉴了这部分人群的还款行为大数据分析。”他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文/陈植)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相关阅读】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