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融资事件】趣汇获2000万Pre-A轮投资
【融资事件】趣汇获2000万Pre-A轮投资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8日 10:14:5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近日,趣汇创始人杨大川透露,产品已于今年3月完成2000万pre-A轮融资,投资方信息暂未过多透露。另外,趣汇还于去年10月完成数百万天使轮融资。

  杨大川,勘客科技创始人,从大学期间创业至今,已有6个年头。创业之初,杨大川就一直在关注大学生这个市场,对整个青年群体的消费、行为习惯,都有着一定的了解。去年5月底,杨大川创办了勘客科技,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信息化咨询服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勘客科技从最初只有几所大学学生用户,到目前用户量已突破13万,高校覆盖136所,校园团队超过3600余人。

  随着公司的发展,目前勘客科技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就行延伸,瞄准了兴趣电商方向,并将原有产品“勘客互动”全面升级为“趣汇”,现产品已经全面上线。据了解,趣汇是一个基于兴趣圈的电商平台,平台通过运营内容和事件营销打造线上用户体验场景,导购到电商平台产生精准、刚需、定制化消费。

 

WeChat_1465285060_meitu_5

  既然主打兴趣电商,那么,趣汇又是如何挖掘和兼顾用户兴趣的呢?一方面,在“趣商城”板块,趣汇从大学生需求出发,筛选了几种大学生需求率普遍较高的品类,如食品、服饰、电子数码等,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进行分类筛选。另一方面,在趣汇圈,用户可随时分享生活点滴,当然,趣汇也更希望用户通过这个圈子,基于兴趣产生交流和互动,并且趣汇团队通过运营内容和事件营销,如此一来,用户之间及用户和平台之间的粘性也就进一步增强了。

  据了解,以上所提及到的功能还并不是趣汇的核心功能所在,升级后的趣汇平台亮点在于平台采用了返利模式,以共享经济的方式让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投资回报。同时,通过人脉分享,让闲置的资源流通起来,建立用户自己的财富渠道。

  何为购物返利?即用户在趣商城消费一款产品后,平台将在N+X天后,开始对消费者返利。N代表物流周转天数,X代表返利准备期。当然,平台在返利的机制上对用户的等级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分。据了解,趣汇将用户分为了消费者、达人、总裁、CEO、合伙人、领袖六个等级,趣汇会根据不同的等级在平台上消费的额度,进行返利。

 

内图1

  杨大川介绍,当用户尝试在趣汇平台买到了满意的产品,而且返利成功了,用户会很愿意主动分享传播。而这个时候,用户通过分享就可以拓展人脉,在自己的一度人脉和二度人脉产生消费后平台用户又可以分利。当然,倘若用户需要提升自己的营销技能以及拓展建立属于自己的圈子,可申请加入达人晋升培训,趣汇会在线下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

  商业模式上,趣汇希望通过返利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后,会尝试从产品利润、广告收益、渠道服务、校园金融、培训等方面实现盈利。

  团队方面,目前趣汇团队共50余人,产品总监曾任职于索尼和诺基亚,有12年的工作经验;技术总监曾任职于微软,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也做了12年。运营总监来自于百度,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做了6年。

  谈到之后的发展方向,杨大川说,趣汇希望立足于校园,通过把握这类人群的流量入口,以趣汇平台为基础,把勘客科技打造成一个集兴趣电商、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品牌体验店为一体的企业。(来源:猎云网;文/周丽梅)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相关阅读】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