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浅析:电信网络诈骗新特征及风险防范对策
浅析:电信网络诈骗新特征及风险防范对策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9日 15:34:3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电子化方式发送虚假信息,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转账或骗取支付信息进而盗转受害人资金的行为。电信网络诈骗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并从保护资金安全的角度,对金融消费者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2017年8月,某银行卡持卡人反映,其接听了一个自称当地通讯公司的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其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并称其在异地有一个手机号,有人通过该号散布谣言,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其注销该号码。在持卡人表示从未在该地办理过手机卡后,对方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并为其转接至手机卡注册地“公安局”。“公安局”电话接听人员告知持卡人,为证明其身份真实性,持卡人可主动拨打“114”核实,并提供电话号码。持卡人致电“114”核实确为该地区公安局电话号码,随后再次接到“公安局”来电,要求其协助调查。来电称为使其银行账户资金接受监管,要求持卡人将资金转移到指定账户,并称可将该账户冻结以保护其资金安全。持卡人按对方指引进行转账操作,最终发现资金被骗。

案情分析

上述案例是近年来不法分子针对金融消费者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不法分子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诱使受害人一步步落入陷阱。不法分子之所以诈骗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掌握了受害人的敏感信息

在实施诈骗之前,不法分子已通过非法途径获取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并据此实施诈骗。在首次拨打受害人电话时,不法分子即主动说出其掌握的信息,以博取对方信任。受害人因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不法分子惯用诈骗伎俩缺乏足够了解,因此相信了对方“通讯公司”的身份。

(二)多环节嵌套增加迷惑性

不法分子未直接假扮“公安局”实施诈骗,而是先以“通讯公司”致电用户核实信息这一环节作为“前奏”,再逐步诱其深入,将受害人引入骗局的核心,使“公安局”的出场过程看似更加顺理成章,进一步提高了骗局的迷惑性。此种骗术相较于开门见山式的诈骗模式设计更加缜密、复杂,对金融消费者而言更加隐蔽和难于识别。

(三)借助第三方提供佐证

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对网络改号技术缺乏认识的弱点,设计了由受害人自行向“114”查号平台求证的环节。受害人验证公安局号码真实性后,不法分子再利用技术手段将主叫号码修改为该公安局号码,二次拨打受害人电话,使受害人对其“公安局”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

(四)利用涉案谎言制造恐慌

在诈骗的核心环节,不法分子抛出受害人利用手机散布谣言,涉嫌违法犯罪的谎言,对受害人实施恐吓,给受害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受害人在高度恐谎和焦虑的情况下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惮于法律的威慑力,积极配合对方“开展调查”,最终完全听任对方摆布,遭受资金损失。

电信网络诈骗呈现的新特点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增长势头虽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不法分子的诈骗活动依然猖獗,且不断演化和升级,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手法频繁更新且新旧模式并存

从诈骗手法来看,不法分子的创新能力十分强大,新型作案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新手段,如利用微信语音诱骗他人转账,再如以办理交通缴罚为由张贴虚假二维码等,刚刚出现时社会认知度低,公众难以辨识,往往成功率较高。与此同时,一些公众熟知的常见诈骗手法并未绝迹,诸如冒充银行客服发送所谓积分兑换、密码器升级等虚假短信,诱使受害人登录钓鱼网站行骗的事件仍屡见不鲜。由于此类手段成本低、覆盖面大、迷惑性强,仍有一些对常见骗术缺乏关注的金融消费者中招。

(二)由“广泛撒网”向“精准打击”演化

从诈骗对象的数量来看,以群发短信等方式实施“广泛撒网”式的行骗手段正逐渐向“一对一”定向式诈骗演化。例如,不法分子获取到某金融消费者信用卡透支欠款即将逾期的信息后,向其发送还款提醒短信,诱使其登录钓鱼网站输入敏感信息,进而盗转资金。这种针对受害人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剧本的骗术,因其设计场景更贴合受害人的现实需要,故更易取信受害人。另一方面,由于此类诈骗方式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除非造成严重后果,否则不易被新闻媒体获知和报道,因此不会被广泛传播,受害人难于识别和防范。

(三)应用信息技术升级作案手法

从借助的工具来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逐年呈现显著的高科技化趋势。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与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愈加紧密,一些闻所未闻的高科技设备屡被创造和利用,为不法分子诈骗活动提供了完美的伪装。如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批量群发短信;利用改号软件将主叫号码修改为银行、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等机构的官方号码;利用钓鱼网站模拟银行门户网站钓取重要信息;利用声音处理软件对电话外呼语音进行加工。这些技术和设备大大超出了公众的认知范畴,其在诈骗活动中的应用无疑对人民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四)利用社会热点包装虚假谎言

从不法分子捏造的诈骗事由来看,紧扣社会热点、利用监管新规编造诈骗话术是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的又一突出特征。例如,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后不久,一些金融消费者即接收到如下虚假短信:尊敬的客户,因银行系统升级,对未实名制用户限制使用,收到信息后请登录tay.955XXr.com申请恢复支付取款功能。不法分子借助新政出台后被媒体广泛宣传之机,从银行需第一时间落实执行这一点切入实施诈骗,手段隐蔽,仿真度高。

风险防范建议

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持续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力度,各商业银行也在事前宣传、事中拦截、事后协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每一位金融消费者而言,“看好自己的钱”,不断提高识假防骗能力,更是远离被骗风险、避免财产损失的解决之道。金融消费者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反欺诈能力。

(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如上所述,很多诈骗方式都以获取受害人隐私信息为先决条件和必经步骤。当前社会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泄露、贩卖等现象突出,已成为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消费者把好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例如,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再如,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二)加强账户安全管理

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反映出部分金融消费者银行账户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因此,提高银行账户安全性,给自己的账户上好“锁”,是风险防范的关键一环。例如,为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置复杂性较高的密码;不在任何网站上设置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不向任何人透露或转发短信验证码及其他形式的动态密码。此外,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期印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开立多个Ⅰ类户的,需进行清理;暂停涉案账户开户人名下所有账户的业务,经公安机关认定的用于开展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涉案账户,要中止业务等。上述规定从银行支付端设置防线,金融消费者应积极配合银行执行相关规定,保障自身财产安全权益免受侵害。

(三)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受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金融消费者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成为每一位金融消费者的必修课。例如,金融消费者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全面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另外,银行也会利用各渠道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这些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金融消费者应当予以关注。

(四)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电信网络诈骗尽管无孔不入且真假难辨,但只要金融消费者时刻保持警惕,养成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例如,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来源:《中国城市金融》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电信网络特征防范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