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生活> 价格高、体验差已使共享充电宝背离“共享精神” 怪兽充电上半年亏2.8亿仍赚不到钱
价格高、体验差已使共享充电宝背离“共享精神” 怪兽充电上半年亏2.8亿仍赚不到钱
张星钰和讯财经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9日 10:38:49

(网经社讯)“共享充电宝太可怕了,我用它的电、它吸我的血……共享充电宝一个小时收费四块,难不成是爱迪生那会儿传下来的百年老电吗?”,刚带火了股票“600759”的脱口秀演员House(豪斯),也同样用段子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

  这个夏天,继“雪糕刺客”后,共享充电宝亦被指“背刺”消费者。

  “以前花3块钱就能充满,上次外出吃饭时也就半小时左右吧,花了4块钱,才充了20%的电”,近日,来自上海的L女士向和讯财经吐槽道。

  事实上,类似吐槽声早已不绝于耳。和讯财经以相关关键词在社交平台上随机搜索发现,多位用户均有着和L女士类似的经历,诸如“忘了带充电线,就去楼下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1个小时不到直接扣4块,简直是贵得离了大谱”“2元半小时,是我打工人不配”等等。

  共享充电宝迈入“4元时代”

  品牌计费规则并无标准

  以上海为例,各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收费究竟如何?

  考虑到用户使用共享充电宝的场景多为外出,因此,和讯财经主要梳理了上海部分知名商圈以及景点相关产品计费情况。

  以人流量较大的南京东路商圈为例,大多数共享充电宝的计费区间都是3—4元小时;而在东方明珠这样的旅游景区,怪兽充电、美团充电宝价格基本持平,小电部分点位则上浮到5元/小时和7元/小时。

  可见的是,共享充电宝基本已经迈入“4元时代”。

  但事实上,同一品牌在同一商圈、不同品牌对于计费规则的诠释均大不相同。比如南京东路商圈的多个怪兽充电站点,便出现了每半小时1.5元—3元不等的报价;而有别于市场较为常见的“3分钟内归还免费”,不同站点的美团充电宝则显示“2分钟内归还免费”“1分钟内归还免费”等。换言之,除了定价是否“高得离谱”遭普遍质疑外,共享充电宝在定价规则制定方面同样仍未形成标准。

  此前已经历3轮涨价

  代理模式下厂商几乎没有定价权

  从2014年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诞生、共享充电宝以低廉的价格杀入市场后,可以说解决了大多数人外出时手机电池颜色变红时的焦虑、恐慌。然而一路至今,其亦并非首次因价格问题招来非议。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春节,不少品牌缩短了免费体验时间,从一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乃至更短。

  同年9月,根据央视财经报道,共享充电宝已普遍涨价,每小时1.5元、2元起步,部分商家提供的共享充电宝服务甚至达到每小时8元。

  2021年3月,也有多家媒体报道,共享充电宝收费从每小时1元涨至2-4元,部分景区还出现了10元/小时的高价。

  对比不难发现,一边是消费者抱怨共享充电宝价格越来越贵;另一边,相关企业却整齐划一否认了涨价说。比如,小电称“定价符合监管规则,目前未有涨价的情况”;旗下有街电、搜电的竹芒科技则表示“近一年来肯定是没有涨过价的。价格是根据各地区场景去定价。”

  为何两方说法并不一致?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告诉和讯财经,市场上共享充电宝主要采用代理商模式,厂商几乎没有定价权,定价权在代理商手中。代理商运营维护成本高、经营压力大。竹芒科技也证实这一说法,称搜电品牌为代理商模式,由代理商自行定价,公司会进行价格约束。

  据了解,共享充电宝运营模式分为自营、代理两种模式。后者指代理商负责在本地与商家联系、铺设机柜,品牌只需要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由于“轻资产、快扩张”的特点,正在成为行业主流。

  头豹研究院指出,随着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轻资产化”成为业内顺势而为的优选项,头部企业的代理比例加速提升,各大头部企业纷纷通过赋能代理商来减轻公司现金流压力及进一步抢占下沉市场份额。从点位数量上看,各大头部企业的代理比例正加速提升。

  行业进入寡头垄断阶段

  怪兽充电业绩、股价双失速

  共享充电宝价格走高的背后,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

  除了代理模式拉升了成本外,郭涛指出,“前几年共享充电宝企业普遍采取烧钱补贴策略,以低价吸引消费者,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逐步养成,涨价也在所难免。另外,受到疫情影响,在人员流动密集区域布点的共享充电宝服务业务量大幅下滑,企业运营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以期通过涨价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早在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就已经形成以小电、街电、来电和怪兽充电为代表的“三电一兽”格局,并占据8成以上市场份额。2020年5月,随着美团充电宝入场,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洗牌期。一年后,街电和搜电宣布正式合并为竹芒科技,行业格局变成“小竹兽”。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行业竞争格局重塑,“竹兽”双龙头格局渐稳。

  洛克资本副总裁史松坡曾调研过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他告诉和讯财经,“尾部玩家市场出清,行业进入寡头垄断阶段,处于寡头地位的公司逐渐由原来的追求市场份额转而追求利润。”透过其中拟上市或者已上市公司的财报,或许也折射出了共享充电宝企业乃至行业所共同面临的盈利困境。

  有“共享充电宝第一股”之称的怪兽充电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5.85亿元,同比增长27.62%,但同比盈转亏,亏损为1.25亿元。进入2022年亏损依旧,公司一季度亏损9641万元、二季度亏损1.85亿元。

  小电曾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招股书显示,公司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23亿元、16.36亿元、19.11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3608万元、1.37亿元、-1.04亿元,3年中仅有一年实现盈利。招股书失效后,公司则被曝出裁员2000人的消息。

  资本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似乎也只是“短暂地爱了一下”。一级市场上,共享充电宝融资热出现在2017年,该年共发生投融资39起,随后热度直线下降;二级市场则用脚投票,怪兽充电上市即巅峰,如今股价跌破1美元,总市值亦不足2亿美元。

价格高、体验差已使共享充电宝背离“共享精神” 怪兽充电上半年亏2.8亿仍赚不到钱

  王思聪曾放出狠话,“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如今似乎一语成谶。

  共享充电宝正在违背“共享精神”

  专家称企业未来在于商业模式创新

  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似乎正在陷入“逻辑怪圈”。

  一方面,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形成依赖后,企业通过涨价进行“收割”,这势必会失去一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造成用户流失;与此同时,共享共电宝还被诟病归还难、充电速度慢、收费标准不统一、乱扣费等问题,用户体验差,这同样会导致用户流失。最终,或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困境。

  科技互联网自媒体人赵宏民向和讯财经指出,价格越来越贵的共享充电宝已经明显违背了“共享精神”,租售价格比也并不划算。他称,“所谓共享经济的核心逻辑是,不自己持有,而是租用别人的,会更加实惠且方便。可目前的共享充电宝真的更实惠更方便吗?共享充电宝这种5000毫安的小电池,在网上一个30元左右可以买到。用户租用一个小时要花3—6元,租金和售价比高达10%—20%。”

  此外,和讯财经以“充电宝”作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发现,相关投诉多达8万余条。不乏消费者表示,自己在租借不同品牌共享充电宝过程中,均曾遇到过随意扣款、无故扣款等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

  共享充电宝的明天在哪里?

  郭涛表示,“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未来在于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充电柜不仅提供基本充电服务,还带自动贩卖功能,手机壳、手机膜、数据线等,成为以共享模式引流的新零售商业模式。”

  史松坡同样认为,“充电宝行业往着轻资产的方向发展,各企业则都在寻找不同的、更多的盈利方式”。他举例称,比如竹芒科技凭借着渠道、供应链、产品研发与运营、点位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开拓电单车共享充电桩、智能零售货柜、广告机、储物柜等,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量。公开资料显示,怪兽充电亦加大与顶级知名KA及品牌合作,由点到面覆盖休闲娱乐、餐饮、酒店、购物等核心场景,加速全场景下的点位扩张。

  头豹研究院则指出,在智能化大潮中,未来共享充电宝厂商将以消费者全方面的智能生活化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搭建物联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及布局全产业链来实现共享业务的无限可能。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