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一张500万罚单,掀起电商江湖的腥风血雨。
双十一的硝烟还未正式弥漫,电商圈却已提前闻到了火药味。这次的主角不再是老冤家淘宝天猫和京东,而是京东与抖音——一个坚守货架电商的传统巨头,一个凭直播逆袭的流量新贵。双方在双十一前夕上演了一场“嘴炮大战”:抖音指责京东强迫商家“二选一”,京东则反控抖音利用内容平台操纵舆论。
事情起因于10月下旬京东的一则新规:平台加大比价巡查力度,要求商品价格不得高于其他平台,否则面临高额罚款。随后,“京东被曝靠二选一管商家定价”等话题冲上抖音热榜。抖音大家电负责人李文涛在朋友圈实名开炮,扔下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京东前采销人员则力挺公司,称比价是正常操作,对手在“扣帽子”。
10月28日,一张截图将事件推向高潮——美的因价格未对齐被京东罚款500万元,尽管双方后续辟谣,但舆论战已全面升级。京东指抖音反复推送负面热搜,抖音则称京东坐实了限制商家自主经营权。
这场争斗表面是价格策略之争,深层却是电商行业十年未有之变局的缩影。2025年初数据显示,抖音电商GMV首次超过京东,跻身行业第三,京东十年來首次跌出前三甲。更关键的是,直播电商已占网上零售总额的30%,贡献行业80%的新增流量,而抖音正是最大赢家。
但战火并非只在京东与抖音之间燃烧。老大哥淘宝天猫虽稳坐头把交椅,却未必能隔岸观火。天猫今年取消沿用13年的跨店满减,改为“官方立减15%起”,试图以简化玩法挽回消费者疲劳;小红书则直接以“立减15%及以上”抢滩市场。当京东与抖音针锋相对,淘宝天猫的城池是否会被悄然侵蚀?这场混战,或许正预示着电商格局的重新洗牌。

京东与抖音的关系,曾有一段“蜜月期”。
2023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在抖音的广告投放额超20亿元,成为抖音广告业务的“第一大金主”。彼时,抖音凭借流量优势为京东引流,京东则借助抖音触达更年轻用户群体。然而,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抖音电商快速崛起,直接威胁京东的核心品类时,矛盾便浮出水面。
争斗的导火索是京东的“价格保护令”。10月下旬,京东在双十一前推出新规,要求商家在京东平台的售价不得高于其他平台,否则将面临罚款。据抖音大家电负责人李文涛在朋友圈曝光的截图,京东专门组建“巡查团”紧盯抖音直播间,一旦发现商家使用抖音双十一优惠券导致价格低于京东,便开出高额罚单——单个商品罚款500万元,三个商品罚款达4500万元,且已有商家实际被罚。
京东方面迅速回应。京东家电家居采销杨旭公开表示,京东在抖音平台上没有话语权,而“抖音平台利用其自身内容平台优势操纵了社会舆论,是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京东内部人士则指出,“京东对美的巨额罚款”“京东二选一”等话题反复登上抖音和今日头条热榜,即使辟谣后仍不下榜,疑似有意炒作。
抖音电商内部人士则反击称,京东的回应正好证实了其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自主经营的事实,并指出京东禁止家居家电商家参与抖音双十一促销活动,已构成“二选一”。李文涛更在朋友圈直言:“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利他的,友商的动作显然是不利于合作伙伴发展。”
这场口水战背后,是双方核心利益的直接冲突。京东以家电、3C等高价品类立身,这些品类利润高、复购强,是京东的“命脉”。而抖音电商正加速进攻大家电市场,凭借直播间的价格优势和冲动消费场景,不断蚕食京东地盘。若放任商家在抖音打出更低价格,京东将沦为“价格高地”,用户流失不可避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格局的重塑。2025年初,中国电商平台交易额排名发生重大变化:淘宝天猫第一、拼多多第二、抖音电商第三,京东跌至第四。这是京东十年来首次滑出前三,而抖音电商凭借2024年30%的GMV增速(据无冕财经数据),成为行业增长引擎。
刘强东与张一鸣的个人博弈也暗流涌动。刘强东早在2006年就已凭借京东成名,而当时的张一鸣还在创业摸索期。十年后,京东上市市值超260亿美元,抖音才刚刚起步。但如今,张一鸣凭借抖音逆袭,刘强东则面临守业压力。2022年底,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会上严厉批评高管,推行中层降薪、一线提薪的改革,试图重振士气。然而,外部环境的剧变远超预期。
双十一策略的差异加剧了对抗。京东将大促提前至11月9日,比去年早5天;抖音则拉长战线至57天;淘宝天猫、小红书等也纷纷提前启动。平台们试图用更长周期、更简规则吸引消费者,但央视财经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对复杂规则感到疲劳。当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京东与抖音的短兵相接已成必然。

京东为何在与抖音的竞争中显得被动?答案藏在行业趋势的转向中。2024年,中国直播电商交易额攀升至4.3万亿元,占网上零售总额的30%,并贡献了电商行业80%的新增量(数据来源:无冕财经)。这种以内容为驱动、以即时转化为特点的模式,正重塑消费者购物习惯,而抖音正是这场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抖音的崛起得益于其天然的流量优势与算法精准度。作为日活超6亿的国民级应用,抖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将"兴趣种草”与"即时购买”无缝衔接,大幅缩短消费决策路径。用户刷到商品视频后,几分钟内便可完成下单,这种冲动消费场景是传统货架电商难以比拟的。2024年,抖音电商GMV增长30%,增速居行业之首。
反观京东,其护城河仍集中在供应链与物流体系。京东自营模式、高效配送和售后服务在家电、数码等品类积累了口碑,但问题在于:这些品类正成为抖音进攻的重点。抖音大家电负责人李文涛的公开表态,正显示出抖音对高价品类的野心。而京东的"价格保护令”,本质上是对核心地带的防守。
京东失势并非一日之寒。高盛数据显示,2025年抖音电商市场份额预计达24%,京东为16%,淘宝天猫与拼多多分别为31%和19%。京东跌出前三的背后,是流量红利的见顶与用户习惯的迁移。近年来,京东试图向内容化转型,例如试水团播模式、推出"七夕团播狂欢夜”,但效果有限。刘强东甚至在内部表示,即使做外卖亏钱,也比去抖音、腾讯买流量划算——这透露出传统电商对流量成本的无奈。
抖音也面临增长焦虑。尽管抖音电商增长迅猛,但2025年其GMV目标定为4.2万亿元(据外媒报道),同比增速需达20%。然而,有消息称上半年抖音电商GMV不足2万亿元,这意味着双十一成为关键一役。抖音甚至将流量新贵"豆包”和"红果”植入商城页面,试图最大化引流。李文涛的激烈反应,正折射出抖音在家电品类承压下的业绩压力。
这场争斗还暴露了电商行业商业模式的冲突。京东代表的是"货架电商”逻辑:强调搜索、比价、理性消费;抖音则代表"兴趣电商”逻辑:依赖内容推荐、冲动消费。当抖音加码货架电商(如"商城”"搜索”场景),京东试水内容化,双方边界逐渐模糊。抖音电商报告显示,其货架场景订单量同比上涨70%,而京东采销则强调"比价是核心工作”。
消费者成为博弈的核心。双十一本是平台争夺用户的战场,但如今消费者已对复杂规则疲劳。平台一方面卷低价,另一方面抢商家,商家却被迫"站队”。美的被传罚款500万元后虽否认,但商家夹在平台间的困境可见一斑。京东要求价格对齐,抖音则推出优惠券对抗,最终考验的是谁能为用户提供真正价值。

当京东与抖音打得头破血流,行业目光自然投向淘宝天猫——这家长期稳坐电商头把交椅的巨头。表面看,淘宝天猫似乎可坐收渔利:对手内耗,自身稳固。但细究之下,淘宝天猫未必能独善其身,甚至可能成为这场混战中的“殃及池鱼”。
淘宝天猫正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在抖音猛攻内容电商、京东死守货架阵地的同时,淘宝天猫需同时应对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抖音的流量优势对用户时间的蚕食,二是京东与抖音价格战对整体利润率的挤压。天猫今年取消跨店满减,改为“官方立减15%起”,并非偶然。淘宝天猫试图以简化玩法提升体验,但消费者对双十一的疲劳感已非单一策略可解。央视财经调查中,68%的消费者对复杂规则“直接划走”,这种情绪对所有平台都是无差别攻击。
不过,淘宝天猫的基本面虽稳,但隐忧已现。根据电商行业公开数据,淘宝天猫目前GMV仍居第一,但其增速已放缓至个位数。抖音电商30%的增速与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正不断稀释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淘宝天猫核心的服装、美妆等品类,正是抖音兴趣电商的优势领域。若京东与抖音的争斗进一步推动行业价格战,淘宝天猫将不得不跟进补贴,损害盈利能力。
淘宝天猫对双十一的依赖度远高于对手。双十一是淘宝天猫创造的购物节,曾是其年度业绩的关键引擎。但近年来,双十一增速放缓,2024年淘宝天猫虽延长促销周期,却难掩增长疲态。当京东与抖音将竞争焦点转向低价与内容,淘宝天猫被迫多线出击:既要维护88VIP会员体系巩固高端用户,又要应对小红书等新玩家的“立减15%”简单策略。这种分散火力,可能让淘宝天猫在核心地带露出破绽。
抖音的舆论优势可能改写行业规则。京东指责抖音操纵热搜,反映出内容平台对舆论的影响力。抖音热榜可瞬间放大企业负面,这种能力不仅针对京东,也可能用于未来对抗淘宝天猫。淘宝天猫虽拥有淘系内容生态,但相比抖音的全民级流量,仍显被动。若抖音将“二选一”等话题引向淘宝天猫,老大哥的公关防线未必能轻松应对。
淘宝天猫的电商生态更易受平台混战冲击。淘宝天猫平台模式依赖大量中小商家,若京东与抖音的“二选一”争议导致监管介入,平台政策收紧,商家经营成本上升,可能引发连锁反应。2021年淘宝天猫曾因“二选一”被罚182亿元,监管红线仍在。此次京东抖音争执若升级,监管部门可能重新审视平台规则,淘宝天猫作为行业龙头,必被重点关注。
消费者习惯迁移是淘宝天猫的长期威胁。直播电商占网上零售30%的趋势不可逆,淘宝天猫虽有淘宝直播,但未能撼动抖音dominance。年轻人购物越来越依赖短视频推荐,而非主动搜索。淘宝天猫财报显示,其用户增长主要来自下沉市场,而一线城市用户正流向抖音与小红书。京东抖音争斗若加速行业内容化,淘宝天猫需投入更多资源转型,否则用户流失将加剧。
淘宝天猫并非无动于衷。今年双十一,淘宝天猫强调“用户留存”而非GMV增长,试图通过服务与体验差异化。但问题是,当京东抖音以价格与内容卷起战场,淘宝天猫能否避免被拖入补贴战?若淘宝天猫为保份额加入混战,其利润将承压;若坚守高端定位,则可能丢失价格敏感用户。这种两难,正是殃及效应的体现。
行业格局重塑性冲击淘宝天猫护城河。高盛预计2025年抖音电商份额达24%,京东16%,淘宝天猫31%。抖音与京东的争斗若持续,可能进一步模糊货架与内容电商的界限,推动行业走向融合。淘宝天猫虽尝试变革(如淘系内容化),但船大难掉头。一旦用户形成“抖音种草、抖音购买”习惯,淘宝天猫作为交易中间环节的价值将被削弱。

京东与抖音的争斗,远非一场简单的口水战。它标志着电商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生态竞争,从增量争夺转入存量博弈。双十一不再只是促销节点,而是平台综合实力的试金石:供应链、内容力、用户运营缺一不可。
京东的防守与抖音的进攻,本质是商业模式的碰撞。但无论结果如何,消费者与商家已成为博弈筹码。商家疲于应对平台规则,消费者对套路化营销失望,这种疲劳感可能催生新机会——或许正是小红书、视频号等玩家崛起的机会。
淘宝天猫虽强,但在这场变局中难以独善其身。当行业卷向内容与低价,淘宝天猫的护城河早已被悄然侵蚀。若老大哥不能快速适应变化,京东抖音之战或成为电商行业重新洗牌的起点。
双十一的结局尚未注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电商的江湖,再无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