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移动出行市场开始从出租车打车市场向出行各个领域快速渗透,包括专车、拼车等,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渗透速度。但在给用户带来惠利的同时,产业背后的行业规范不完善、监管缺位等问题逐渐显露。未来市场的发展仍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规章、全面确保行业权益,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一、行业现状:打车用户超2亿,车联网市场规模过千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达到2.11亿人,2015年,中国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将达2.69亿人,同比增长为27.5%。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2014年移动打车领域用户迎来爆发式增长之后,2015年移动打车用户的增长有所放缓。2015年以来打车软件市场开始呈现一家独大局面,市场格局基本趋于稳定。移动拼车、移动专车以及代驾等出行细分领域则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竞争较为激烈。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50亿元,增长率为40.9%。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市场生态暂未成形。随着4G的发展与互联网企业的积极参与,车联网在中国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二、用户行为分析1、移动打车:叫车习惯渐趋成熟,过半数用户表示满意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中国移动打车应用(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等)用户叫车频率在每周三次或以上的占比为22.4%;每周1-2次的用户占比为19.9%。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移动打车市场用户教育已经基本完成,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叫车的习惯渐趋成熟。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74.1%的中国出租车类打车应用用户单次预算在50元以下,对于专车类应用用户单次预算,39.6%的用户是在50-100元之间。出租车类应用与专车类应用面对的细分用户群体具备不同的价格敏感度,两者对价格预算的差异也比较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中国手机网民使用移动打车的场景分布广泛,且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在对个别地段难打车的问题解决效果最为明显,20.5%的用户选择在难打车地段使用移动打车应用,16.9%的用户则选择在天气不好时使用移动打车应用叫车。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针对此前打车的诸多痛点,移动打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叫车难的困境。出租车司机也可以通过移动打车平台有效地提升使用效率,真正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机网民对于移动出行应用的满意度方面,54.7%的用户认为当前移动打车应用整体表现良好,但仍有提升空间。而认为移动出行体验很差的用户,占比仅为0.7%。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对当前移动出行打车服务的不满原因主要集中在使用场景有限、响应速度较慢以及用车安全顾虑三个问题上,分别占33.8%、33.1%以及30.3%。另外,在定位准确性、价格规范性等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艾媒分析师认为,经过前期激烈的补贴大战,除了有雄厚资本支撑的滴滴与快的之外,打车软件市场其他品牌被挤出市场。随着滴滴与快的的合并,目前出租车类打车市场格局基本已定,滴滴快的在出租车市场中已经基本形成垄断。
在互联网+出行各领域里,出租车类打车应用的使用率是最高的,其用户教育相对成熟。在取消打车补贴之后,用户的黏性虽有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出租车类打车应用用户的使用场景分布相对较为均衡,基本覆盖了用户日常打车场景。
出租车类打车属于高频次,宽场景覆盖的应用类型,具有较强的使用黏性。通过出租车类打车的高频次,也有望进一步带动专车、拼车等其他出行方式的使用习惯。同时,结合本地生活信息与用户出行数据,未来将成为O2O营销的主要途径。
2、移动专车:超七成用户愿使用,服务、环境最重要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有63.9%的中国手机网民表示知道专车服务;有75.2%的受访手机网民表示愿意使用移动专车服务。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出租车打车应用的较高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手机网民对移动专车等移动出行应用的关注度与知晓度。而在使用意愿方面,由于推广期的补贴、用车环境改善等因素,大部分手机网民均表示愿意尝试移动专车服务。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专车用户选择移动专车服务原因分布方面,70.5%受访手机网民认为司机服务好是其选择移动专车服务的主要原因,63.5%的手机网民则对专车的环境表示认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不使用移动专车服务原因分布方面,30.2%表示不了解专车服务;25.5%的表示移动专车服务的价格太高,难以承担费用;14.8%的用户表示安全问题也是用户不使用移动专车的主要顾虑问题。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当前用户对于专车服务虽有较高的使用意愿,但整体市场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维权困难,专车司机不认路以及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都是专车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移动专车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对政府部门针对移动打车应用出台相应监管措施的关注度持续提升,14.3%的受访手机网民表示非常关注监管措施动向。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专车市场的不规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全球各地政府对于专车市场的不同态度使得网民对于专车市场相关政策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对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移动打车类监管政策的态度,43.5%的中国手机网民认为应该进行适度的监管,但以市场调节为主;36.7%的中国手机网民认为应该征求多方意见再确定管理方案。目前大多数手机网民对于移动打车的出行新方式持欢迎的态度。对于政府在政策上的监管,则认为不宜以强硬手段介入,应该征求多方意见再做决定。
艾媒分析师认为,在目前的专车市场,滴滴虽然入局较晚,但已凭借补贴等方式的推广迅速抢占用户;易到用车、AA专车具有市场先入的优势;神州、一嗨拥有大量自有车源;而Uber凭借本土出色的营销迅速赢得用户良好口碑,与百度的合作为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基础。
在专车领域,监管问题为目前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地出台政策,既有效监管移动专车的运营,同时又能保障行业安全环境,解决专车合法性等问题,是专车领域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目前市场“平价专车”与“高价专车”并行,服务也开始趋于大众化。同时,专车服务开始逐渐跨界融合,趋于多样性,向用户提供包括免费饮用水、WiFi在内等多项服务。而专车服务的差异化,或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其中一个重心。
3、移动拼车:上下班通勤为主,社交体验受追捧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拼车用户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通勤以及即时出行,两者分别占比36.5%和29.8%。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由于移动拼车的特性,当前用户最主要的使用场景为如上下班通勤等相对固定的线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38.6%的中国手机网民选择移动拼车服务因为其价格便宜,22.5%的用户则认为能融合社交是其使用拼车服务的主要原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34.3%的中国手机网民认为移动拼车服务的安全性未能得到完全保障;响应度偏慢以及需要提前预约同样也是移动拼车用户不满意之处,两者分别占比22.6%和20.7%。
艾媒分析师认为,当前中国移动拼车市场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嘀嗒拼车凭借市场先入的优势,暂居领先地位。随着滴滴顺风车的上线,加剧了移动拼车市场的竞争。移动出行在经历出租车、专车之后,拼车领域已经成为新的战场。
拼车服务是当前“互联网+”出行领域中社交属性最强的一个领域。通过整合用户的住址、职业、出行等数据,有望解决用户打车的痛点,同时改善用户在打车时的社交体验。社交体验的优化或将有助于拼车服务在于“互联网+”出行的各领域中独树一帜,受到用户追捧。
处在启动期的拼车市场,将极有可能出现下一波的推广热潮。随着巨头的进入,行业也将进一步洗牌。在资本的主导之下,巨头们也或将继续选择合作合并,整合行业资源,为用户提供最优化拼车服务。
4、车联网:用户认知不足,安全为第一需求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63.4%中国手机网民对车联网仍然没有了解;仅有9.6%的中国手机网民对车联网表示熟悉。虽然目前车联网产业发展较为快速,但是在普通用户层面,信息的普及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对车联网概念期望功能分布方面,82.1%的中国手机网民期望通过车联网产品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77.6%的中国手机网民则希望车联网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情况。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大众用户在车辆出行方面存在诸多痛点,用户也希望通过车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改善事故发生、城市拥堵、汽车环保等问题。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使用车联网产品考虑因素分布方面,82.8%的中国手机网民认为,在使用车联网产品后比较关注车辆安全问题。同时,设备故障处理、产品价格以及系统安全等,均是中国手机网民选择车联网产品主要的考虑因素。艾媒咨询分析认为,车联网技术根本在于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出行辅助,其中安全出行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于设备的安全性能,稳定度,也是用户当前对车联网产品主要顾虑所在。
艾媒分析师认为,车联网产业链包括软件提供商、移动智能设备提供商、系统提供商、还有切入车联网市场的互联网厂商。目前市场仍处于初始阶段、各厂商大部分处于产品创新期。包括高德、安吉星、嘀嘀虎等车联网企业,均开始利用“互联网+”的契机,不断加强业界的合作,以及跨界的融合。
目前车联网的用户普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车联网的了解仍有不足。但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厂商对车联网产品的推广,用户将逐步体验到车联网围绕安全、智能出行、娱乐等领域一系列的功能,借此有望提升用户的驾驶出行体验。
当前车联网行业各厂商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市场上未能出现一个现象级别的产品,来让用户认识车联网,行业格局也尚未确定。同时,针对复杂的汽车市场,如何制定行业标准,解决产品在兼容、安全等性能上的问题,是车联网行业当前面对的最大问题。
三、典型案例分析
1、综合打车:滴滴打车
2015年2月,滴滴快的宣布战略合并。一年前还在移动打车补贴战中针锋相对的两家,由此变成了中国移动打车市场的巨无霸。在用户规模,平台注册司机数量,覆盖城市范围,滴滴快的已基本实现垄断,市场格局基本稳定。
“滴滴打车”利用了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优化了乘客打车体验,同时也让司机可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
目前滴滴打车应用内已集合滴滴出租车、滴滴专车、滴滴快车、滴滴顺风车四大业务,包括滴滴代驾、滴滴大巴等业务均已上线。2015年7月8日,滴滴快的宣布已经完成了20亿美元的融资,也为其后续的业务开拓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专车:UBER
UBER总部位于美国加利佛尼亚州旧金山,是一家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的交通网络公司。乘客可通过发送短信或是使用移动应用程序来预约车辆,利用移动应用程序时还可以追踪车辆的位置。
UBER的“共享经济”是其能快速打开市场的重要战略之一。UBER专车服务目前已进入全球多个城市,自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渗透国内多个城市。但当前UBER也引发了关于“黑车经营”的巨大争议,而该困境的解决将依赖监管制度的出炉,以及UBER自身业务的转变。
3、拼车:嘀嗒拼车
嘀嗒拼车是一款专注拼车的手机软件,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实用、安全的拼车平台。通过嘀嗒拼车,开车的用户可以分享车辆的空余座位,在上下班的途中搭载顺路的乘客。不开车的用户可以通过嘀嗒拼车来找到与自己上下班顺路的车主,坐上顺风车,具备较强的社交属性。拼车将有助于解决交通拥堵、限行带来的不便,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等问题的缓解。
4、车联网:嘀嘀虎
嘀嘀虎是深圳广联赛讯有限公司旗下车主品牌,是车联网行业及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先导品牌。其通过车载嘀嘀虎和手机嘀嘀虎两大超级APP为车主提供全场景的智能车生活服务,结合最新车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以跨产业联盟的方式联合汽车经销商、电信运营商、保险、银行等行业领先企业,为车主提供基于“生活、社交、行车、娱乐”的智能车生活服务。目前嘀嘀虎已与滴滴快的、嘀嗒拼车、UBER等公司形成广泛的合作关系。
嘀嘀虎车载云和服务云,作为广联赛讯主打的车联网产品,包括汽车娱乐、诊断、安全、控制四个细分需求。嘀嘀虎车载云采用以语音输入与车载终端互动方式,并深度优化导航技术;同时,通过嘀嘀虎服务云为车主提供UBI保险、汽车金融、闲时工位智能推荐、二手车帮卖、以拼养车等服务,实现智能化车载服务。
2015年1月,神州租车宣布进军网络专车市场,并计划一年内投入超过25亿元,发展5000万用户。2015年2月,国内租车行业规模第二的一嗨租车宣布,旗下个人专车业务“一嗨接送”正式上线。传统租车公司进入互联网专车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
四、趋势分析
1、“互联网+”出行
移动互联网作为革命性的力量正在改变中国出行市场。移动出行市场开始于出租车打车市场,目前已经开始向出行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渗透速度。“共享经济”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性。以专车、拼车等为主要形态的出行共享经济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虽然在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拦,但整体来看,这种趋势势不可挡。随着平台的资源进一步整合,移动出行行业监管规范的出台,移动出行生态圈得到完善,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的完美结合。
相对其他细分领域,拼车和代驾市场或将掀起下一波热潮。拼车市场在资本的推动下,用户争夺战已经打响。而在资本驱动下,实力较弱的拼车软件将逐渐退出市场。在目前中国代驾市场中,大多集中于酒后代驾,其他细分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滴滴开始进入代驾市场,代驾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代驾市场未来或将出现较大整合。
在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目前市场玩家聚焦于中国市场,预计从明年开始,实力雄厚的企业将逐渐开拓国际市场。
滴滴快的合并后,加快了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布局,随着其代驾和大巴业务的推出,滴滴快的六大产品完成布局,一个综合性的出行平台已经呈现,平台战略布局已经基本清晰。同时,以滴滴大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携带资本进入公共交通领域或将倒逼现有公共交通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前期市场的培育,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创新与灵活或将在公共交通领域引起新的变革。
2、“车联网”
目前中国车联网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市场生态暂未成形。随着4G的发展,车联网在中国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互联网巨头竞相布局,但纯粹的互联网企业由于缺乏行业经验并不足以在这一行业形成新的巨头,更需要对于行业的全面渗透与深厚的积累。
车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大数据将给整个行业带来极大的变革,无论是在产品开发还是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也将极大的促进产业链各方的参与,对整个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车联网的发展将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传统汽车产业链各方将积极探索如何结合互联网+,以避免在大浪袭来的时候被淘汰。
车联网的发展对于基础无线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将促使电信运营商提升参与车联网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并在车联网的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在实际驾驶中体验车联网产品。不管在车辆安全管理、抑或是智能出行方面,车联网将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但在行业规范尚未确立的同时,厂商若能够在产品可靠性、兼容性上贴近用户群体,将极大有利于其在车联网市场地位的确立。(来源:艾媒咨询 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