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1月19日消息,"免密支付"引发的资金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于11月12日发布倡议,要求支付服务机构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并增设一键取消功能,旨在为数亿用户资金安全建立防护网。
在实际使用中,"免密支付"暴露出四大突出问题:默认开通、私自扣费、关闭困难、盗刷维权难。有用户反映手机丢失3小时内被盗刷162笔共计8万元,还有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自动扣费近2000元。这些案例揭示出当前支付服务在用户体验和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漏洞。
据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了解,数据显示,16.9%的用户遭遇过"免密支付"被默认开通的情况。而关闭该功能通常需要跳转5-6个页面,操作流程复杂。清华大学调研指出,开通免密支付后用户客单价提升18%,这成为平台强力推广该功能的主要动因。这种"开通易、关闭难"的设计,实质上将商业利益置于用户权益之上。
支付清算协会的倡议提出了具体改进方向: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并自主授权,在显著位置设置一键关闭功能,建立交易限额管理机制,完善异常交易识别和拦截系统。这些措施既保障了支付便捷性,又强化了安全性,使技术创新回归服务用户的本质。
业内专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否定支付便利性,而是要重塑商业与责任的平衡。平台方需要将用户权益保护置于更重要的位置,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监管部门也应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为数字支付创新划定合理边界。
随着数字支付普及度不断提升,建立透明、可控的支付环境已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当每一笔支付都能确保用户充分知情和自主选择,数字消费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普惠,赢得广大用户的长期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