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

截至2025-10-29 16:00:00 美东时间
Part.1 关于黄峥: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
「他不是为钱而战的人」很多人看不懂黄峥,觉得拼多多野蛮生长。但当年他找我聊拼好货时,眼里盯的根本不是GMV数字,而是田埂上烂掉的橘子、果农数钱时裂开的手纹。他说“帮农民把东西发出去,这事值得做”。
后来拼多多起来,有人骂他压榨供应商,我直接反问:“如果真这么黑心,为什么90%的供应商还在平台上?”“本分”的底色没变。从拼好货到拼多多,黄峥最让我欣赏的是“发现问题就改”的狠劲。早期模式有缺陷,我提过质疑,他点头说“确实不对,会改”。后来你们看到砍一刀玩法收敛、百亿补贴扶持品牌,都是把“本分”从道德词变成商业动作——既让安徽大妈用上抽纸,也让苹果手机卖出全网低价。
反人性的清醒。这小子26岁跟我见巴菲特时就明白:“钱是工具,不是目的”。现在拼多多市值万亿,他转身去搞食品科研。普通人觉得他傻,我懂——“用有限的规则描述无限世界必然不完美”,他能主动砍掉膨胀的欲望,比99%企业家更懂边界。
Part.2 关于拼多多:用“实惠”击穿商业本质
商业模式:抓准了“反向购买”的杠杆
穷人要实惠:安徽安庆人不需要巴黎香水,但厨纸和好水果能立刻提升幸福感。
富人要确定性:资本家愿意为生产配置的确定性付费(比如批量订单降低供应链波动)。
拼多多把这两头焊死了——所以我说“Temu在美国火是必然”,housekeeper(家政工)时薪15美元,沃尔顿家族和他们本质上要的是同一种东西:“多快好省”的确定性。
文化基因:在“拧毛巾”里长出的护城河
总有人诟病拼多多“压榨供应商”,但商业不是慈善。农产品今天卖不掉就烂在地里,拼多多用流量打包票帮农户清库存,这是实打实的生存权交换。就像我当年做小霸王,“毛巾拧出水”才能活下来,但拧完了得给人毛巾加厚——现在拼多多建冷链、搞农研,就是补上当年拧太狠的缺口。
黄峥早说过:“消费升级是让金字塔底的人爬上来”。现在TEMU能把1美元发卡卖到美国小镇,和OPPO当年把手机卖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逻辑——在低毛利里长肌肉的企业,才是真本事。
风险点:别把“本分”做成借口
最近有人说我替拼多多洗白,这话没意思。我早说过:“看不懂它的长期利润模式”。
好赛道不会长期低毛利,拼多多用补贴砸出的规模,得像苹果那样把用户锁进生态(比如跨境物流、农研专利),否则就是给华尔街打工;
团队不能光靠黄峥一个脑袋。现在他退居幕后,“本分”文化能不能像OPPO那样层层渗透?我还在观察。
Part.3 最后说句实在话
投资拼多多时我讲过:“赚了钱捐给基金,亏了就当公益”。今天看它千亿市值,我倒觉得黄峥最厉害的不是商业天赋,而是“跳脱游戏”的悟性——
“拼命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小聪明,“发现错了立刻改”才是大智慧。这点上,他比我所有徒弟都跑得快。要是哪天拼多多真败了,你们记住:不是模式输了,是人性里那点“贪多求快”的瘾又犯了。
今日的分享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Byebye啦!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能够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内容基于大道在浙大分享、雪球发帖及黄峥公开信整理。本文提及的上市公司、金融产品及相关案例,皆为大道基于特定时空背景,为阐释投资理念而举的例证,不包含对任何标的当下及未来价值的评判,更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商业无常理,看懂与否皆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