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本文基于2025年10月30日外发报告《下沉铸基、出海筑垒——拼多多公司深度报告》
区别于市场:
我们认为,拼多多主站一方面国补边际力度减弱,竞争压力相对减缓,另一方面对商家生态、用户体验深度改造,有利于平台长期高质量发展。海外Temu美区已引入新全托管模式过渡、流量得到回暖,加速推进半托,欧盟与拉美新增长极表现亮眼、具有潜力,已处于基本面逐步好转阶段。
投资要点
观点
拼多多主站:进入深度调整期,夯实平台生态,期待高质量发展。
2024年以来我国电商行业增速趋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逐步呈现出大促平销化特征,发展主线为重点培育商家生态,并结合AI赋能提升用户体验。竞争格局上,2018年前中国电商市场由淘天与京东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后,伴随抖快直播电商快速崛起、拼多多定位下沉市场差异化竞争,电商格局趋于多元化,拼多多持续拿份额。自24Q3以来公司推出减免扶持计划,平台生态深度调整,有望促进平台长期健康发展。
美国电商市场大、有增长,Temu在美区重启全托管过渡,逐步摆脱单一地区依赖。美国为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具有增长潜力。2020-2024年美国电商规模从0.81万亿美元增长至1.19万亿美元,CAGR为10.3%。品类结构上,美国用户在电商平台上主要消费的TOP3品类是生活家居、服饰时尚、食品。
市场竞争格局:美国电商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亚马逊作为行业龙头优势突出。2024年美国电商份额中,亚马逊以37.6%位于第一。2025年4月关税战前Temu的海外优势地区主要为北美。它主要通过更便宜的相似商品迅速打开美区市场,而低价优势则是通过全托管的供给规模优势、小额免税的运输成本优势、易上手的操作来实现的。
仓储物流合规:此前关税不确定性影响下,美区全托管模式暂歇,用户流量回落。25Q2 Temu全球月活用户数地区中,美国仅占比11%,小于欧盟与拉美。小额豁免政策的取消,将额外增加Temu的履约成本且进一步延长了履约时间。25年7月 Temu重启新全托管模式,采取流量倾斜至直邮低价商品等措施,Temu在美区流量有效回暖。短期看仍存在利润空间压缩及灵活性不足的问题,静待依托海外仓的新模式跑通。
欧洲市场成熟而高度分散,成为Temu海外新增长极。
市场规模及竞争格局: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小于亚洲与美洲,据ECDB,欧洲电商市场规模由2018年389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6604亿美元,CAGR约为11.1%,预计2024-2028年CAGR将保持约6.2%。欧洲电商市场成熟,但竞争格局高度分散。总体看亚马逊、eBay具备流量优势,Temu在欧盟重点渗透德/法/波/意/西五大市场。用户支付能力较强,对高品质、高客单产品接受度高。2024年欧洲多国的电商AOV位居全球前列。
仓储物流合规:欧洲是多税法/多语言/多物流网的高度细分市场,因而带来更严格的合规要求。欧洲在税务、产品、环境与知识产权等领域均设有统一但高标准的监管框架。Temu在欧洲正加速推进“本对本”模式布局。旨在推动“欧洲制造、欧洲发货”,减少跨境运输的时效损耗与合规风险。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看好拼多多主站立足“质价比”,差异化竞争下持续拿份额。减免扶持调整期后进一步夯实平台供应链能力塑就核心竞争力。海外Temu从原本主要以美国为优势地区,发展为以欧洲、拉美为新增长极。看好Temu美区以新全托管过渡,加速推进半托,逐步减少对单一地区依赖;欧盟发展迅速等可能带来业绩超预期。我们预计 FY2025/FY2026/FY2027 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237.61/4922.56/5604.10 亿元,同增7.60%/16.16%/13.85%,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033.99/1278.77/1534.61亿元,同比-15.49%/+23.67%/+20.01%,对应 PE 为13.46X/10.88X/9.0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环境疲软,国内主站份额增长不及预期,海外关税及政策扰动



1 拼多多主站:夯实平台生态,期待高质发展
1.1 公司股价及历程复盘:从下沉走向全球,深度调整平台生态
1)2018年-2020年:电商业态渗透率提升,下沉市场潜力挖掘。2018–2020年期间,我国电商业态渗透率仍在持续提升阶段。拼多多与阿里巴巴、京东走向差异化定位,在后者基本搭建完善的物流体系基础上,“聚焦刚需”走低价策略、挖掘下沉市场潜力,并依托于拼团“自传播”模式有效裂变。虽然在此阶段拼多多尚未实现全面盈利,但GMV、活跃买家数等维持高速增,驱动股价上行。公司2018-2020年GMV从4716亿元增长至1.67万亿元 ,CAGR为88.0%,年活跃买家数从4.19亿增长至7.88亿,CAGR为37.3%。
2)2021年-2022Q2:中概股反垄断监管趋紧,互联网平台承压。中国反垄断监管趋紧,对互联网巨头监管加码,中概资产整体走低。2021年2月《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正式意见稿)》发布,“双减”政策出台教培行业受到影响。2022年3月,美国证监会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将一批中概股列入“临时退市清单”,引发更深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的退市担忧。拼多多在此背景下股价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3)2022Q2-2024Q2:平台GMV份额持续走高,22Q2引入全站推商业化加速,22年9月进入海外打造第二曲线。2022年推出关键性广告产品“全站推”、并进一步推出“标准推”、“商品推”,以提升广告投放精准度。新广告产品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拼多多的广告收入,2022-2024年广告收入从1029.3亿元迅速增长92.3%至1979.3亿元。2022年9月拼多多宣布正式上线美国,开启第二成长曲线。据Stocklytics,24年8月TEMU全球下载量接近5500万次,同增42%。
4)2024Q3-至今:国内电商竞争日趋激烈,宣布千亿投入扶持商家生态,海外TEMU暂时受关税扰动。2024年我国电商业态渗透高、增长持续放缓,平台以GMV为首要战略目标,竞争格局恶化。2024年Q3拼多多宣布推出“百亿减免”、“新质商家扶持计划”,2025年又宣布追加千亿持续扶持商家生态。25年4月中美关税战导致海外TEMU业务风险上升。拼多多短期内利润释放受到一定扰动,看好25年后拼多多平台生态得以健康向上发展,美区TEMU逐步走出关税扰动影响,整体进入高质量调整期。

1.2 国内电商行业:存量内卷阶段,商户生态及用户体验为发展主线
国内电商行业增速趋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4年后更关注商家生态培育及AI赋能用户体验。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由2019年8.5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13.1万亿元,CAGR约为9.0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总体零售额比例由2019年20.63%,增长至2024年26.84%。总体而言,国内电商渗透已渐饱和,主要受宏观消费疲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趋于见顶等影响,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024年下半年至今电商行业逐步呈现出大促平销化特征,发展主线为重点培育商家生态,并结合AI赋能提升用户体验。
2017年以来淘系电商份额逐年下降,拼多多份额快速崛起。2018年前中国电商市场由淘天与京东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后,伴随抖快直播电商快速崛起、拼多多定位下沉市场差异化竞争,淘系份额逐步下滑,电商格局趋于多元化。
1.3财务分析:2025以来利润短期承压,期待长期高质发展
FY2018-FY2024公司营收高速增长,CAGR达76.3%,受益于国内主站份额提升及Temu海外接棒放量。FY2018–FY2024公司营收从131.20亿元增至3938.36亿元,CAGR达76.3%。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内主站份额持续提升及 Temu 在海外市场接棒放量。分收入来看, FY2018–FY2024佣金收入占比逐步提升,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佣金收入由16.04亿元增至1959.02亿元,CAGR高达122.7%,主要得益于Temu的规模化扩张。公司广告收入由115.16亿元增至1979.34亿元。
FY25Q2受平台减免扶持政策、Temu计费模式改变等因素,营业收入明显放缓,进入深度调整期。FY25Q2公司实现总收入 1039.8 亿元,同比增长 7%,增速较前几年高基数阶段明显放缓。主要由于为深度调整平台商家生态、增进用户体验,FY24Q3以来拼多多逐步推进“百亿减免”、“千亿扶持”等计划,此外叠加国内电商大盘进入存量内卷阶段,流量红利渐退。FY25Q2佣金收入为482.82亿元,同增0.70%,增速明显放缓。

2022年以来毛利率可能受对多多买菜及Temu的投入、2025年海外关税政策波动等因素下滑。费用率则相对优化,经营效率稳步提升。FY2018–FY2024 年毛利润由 102.1 亿元增至 2399.4 亿元,毛利率由 77.9% 回落至 60.9%,25Q1、25Q2毛利率分别为57.2%、55.9%,受跨境履约成本与促销补贴影响继续小幅走低。费用端结构性优化明显:销售费用率自 2018 的 102.5% 逐年下降至 2024 的 28.3%,2025 年前两季在投放节奏调整下先升后降;管理费用率及研发费用率相对稳定。
短期利润受战略性投入影响有所回调,但公司长期盈利能力与增长韧性依然稳固。公司自 2021 年实现盈利以来,净利润保持强劲增长,从 77.7 亿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1124.3 亿元,净利率由 8.3% 提升至 28.5%。25Q1、25Q2分别实现净利 147.4 亿元和 307.5 亿元,同比下降47%和4%。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千亿扶持”新战略,在平台生态系统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虽然对短期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也为商家提供了适应和专注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空间,从而增强了平台的长期健康发展。

2 美国市场大有增长,Temu重启全托管过渡,摆脱单一依赖
2.1 美国为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24年超1万亿美元规模,具备增长潜力
美国为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具备一定增长潜力。据Insider Intelligence,2020-2024年全球电商规模从4.26万亿美元增长至6.33万亿美元,CAGR为10.4%。预计2027年全球电商规模将同比+7.4%至7.96万亿美元。据Statista,2020-2024年美国电商规模从0.81万亿美元增长至1.19万亿美元,CAGR为10.3%。据MobiLoud,全球电商市场规模中72.2%的份额由中国及美国贡献。

美国零售消费主要集中在51-200美元价格带,沃尔玛、亚马逊主导高客单价消费,其余电商平台占领低价心智。据Feedvisor,美国主流线上下零售渠道主要价格带集中于51-200美元。分渠道看,消费者倾向于在沃尔玛、亚马逊进行较高客单价的消费;Temu、SHEIN、TikTok则吸引价格敏感消费群体。据Feedvisor,沃尔玛、亚马逊分别有30%、21%的消费者进行201美元以上的较高消费,Temu、TikTok Shop、eBay分别有39%、39%、38%的消费者进行0-50美元左右的低价消费。
品类结构上,美国用户在电商平台上主要消费的TOP3品类分别是生活家居、服饰时尚、食品。2024年花在生活家居、服饰时尚、食品品类的规模分别为2528亿美元、1974亿美元、1953亿美元。Temu、Shein在时尚服饰品类具有份额优势,沃尔玛、Target则在杂货品类占据主要心智。据Feedvisor,在Temu平台上主要消费服饰、家清厨具、美妆个护、手机配件,分别有74%、37%、35%、32%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2.2 竞争格局“一超多强”,亚马逊龙头地位突出,市场集中度较分散
美国电商竞争格局呈现“一超多强”,亚马逊为行业龙头优势突出,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2024年亚马逊以 37.6% 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继续主导美国电商生态,其领先地位得益于Prime会员体系、FBA履约网络及多元化生态优势。沃尔玛以 6.4% 位居第二,凭借其线下门店与电商融合策略持续扩大线上份额。苹果、eBay、Target、Home Depot 和 Costco 等头部玩家各自占比在 1.5%–3.6% 区间,体现出不同细分品类的垂直优势。而其他平台合计占比 44.1%,显示出中长尾平台(包括Temu、Shein、Etsy等)对传统巨头的不断分流。总体来看,美国电商市场形成了“亚马逊主导、沃尔玛稳进、长尾多元”的竞争格局,新兴跨境平台的崛起正推动行业进入新一轮结构再平衡阶段。自2022年上线以来,Temu凭借低价产品和大规模的市场营销策略,迅速攀升至美国电商市场的前列。2024年,Temu取代Wayfair在GMV排行中位列第六,AliExpress在2023-2024年则保持在第七。

Temu通过更便宜的相似商品迅速打开美区市场。2025年4月关税战前Temu的海外优势地区主要为北美,据ECDB,2023-2024年美国GMV Top10电商平台排行榜中Temu从第10名迅速提升至第6名。Temu在美区的成功主要由于其以全托管业务实现了低价优势,并投放大量广告培育消费者心智。据Omnisend,亚马逊77%产品和Temu有相似之处,其中重叠度最高的类目是时尚与美容达94%,食品与饮料的重叠度则最低。对于相似的商品Temu上平均比亚马逊便宜39.24%,但相同商品的价格差很小。反映Temu早期打开美国市场主要依靠提供相似替代选择而非完全相同的商品。
Temu通过全托管的供给规模优势、小额免税的运输成本优势、易上手的操作实现低价竞争力。在全托管模式下卖家只需负责上线产品,并将货送至Temu国内仓,平台解决后续投流推广、海外运输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由于全托管去除了运营商环节、通过供给端的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成本、依托于全托管“小额免税”政策降低清关等运输成本,从而相较于亚马逊拥有一定价格优势。此外较低的商家门槛,有利于快速做大供给池,反向从供应链获得较高的议价权。

2.3 关税扰动下Temu全托管重启过渡,地区半托管等模式转型加速
2.3.1 此前关税不确定性影响下,美区全托管模式暂歇,用户流量回落
关税战与小额免税政策历程复盘:2025年2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并宣布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商品的关税豁免。Temu涨价应对,影响部分价格敏感消费者。2025年5月,美国正式取消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小额免税政策。Temu暂停美区的中国直邮全托管商品,转向美国本地仓库发货的半托管模式。2025年6月,Temu陆续重新上架直发美国的全托管商品。2025年8月,美国正式终结800美元以下的小额包裹的关税豁免,切断靠转运免税的途径。关税战加速了Temu的转型,相对降低对美区及全托管的单一依赖。

关税政策扰动下美区流量下滑,美区全托管成本上升、加快推进半托管,全球布局上重点发力欧盟及拉美潜力市场。2025年关税战前美区为Temu主要优势地区。据Sensor Tower,2022年9月至2023年11月,Temu全球下载量破3亿次,北美及欧洲市场分别占比44%及29%。2025年4月小额豁免政策正式颁布扰动下,Temu主要重点发力欧洲及拉美市场。25Q2 Temu全球DAU同比+65%至7050万,欧盟、拉美地区用户数分别同增74%、122%,分别占Temu全球用户的34%、26%。亚马逊FBA物流体系具备当日达和次日达高效时效,Temu则需7-15天左右。小额豁免政策的取消,或将额外增加Temu的履约成本(通过涨价转嫁至消费者),且进一步延长了履约时间。

2.3.2 目前重启全托管2.0有效过渡,持续发力半托及本对本,美区流量回暖
Temu逐步重启新全托管模式,流量倾斜至直邮低价商品、将库存前置至海外仓、继续强调极致低价策略换GMV规模。Temu则在7月左右逐步重启美区的全托管运营。重启的全托管更体现出“算法主导、性价比导向、控制强化”特征,重新收紧价格管理机制,强调“极致低价”平台策略。将流量暂时从“本地化仓发”回拨给“直邮爆款”,以快速夺回价格敏感性用户。
我们认为,Temu在美区实施的新全托管模式,可能是主要作为保持低价心智与SKU宽度的过渡,主要由于此前半托管模式中商家跨境备货的不确定性高,快速推行存在一定难度。半托管模式商家自行负责库存管理与仓储物流,平台仅提供流量分发、运营售后支持及定价指导。该模式中商家需先将货物从中国运至海外仓,再从仓库直接向终端消费者发货。这种结构使关税成本被计入商品的批发价,而非叠加至零售价端,从而在价格上形成缓冲。预期能应对高关税与物流周期延长的带来的低履约效率、并降低政策风险。但半托管模式难以快速推行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卖家将货物提前运抵美国仓,需要数周运输周期、且商家需要自行承担库存积压与现金流占用风险,以及逆向物流和客服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成本和时效的不确定性。新的全托模式正是为了起到两者间的过渡作用。
得益于新全托管模式的过渡与推行,Temu在美区的流量有效回暖,短期看仍存在利润空间压缩及运营灵活性不足的问题,静待依托于海外仓的新低价模式及本对本的整体跑通。据 Similarweb 数据,2025年7月Temu美国区访问量达1.856亿次,环比上升 123.4%,而 Google Trends显示“Temu”相关搜索量7月环比增长 34.9%,反映平台在重新投放后实现显著流量回流。然而,消费者对平台未来的不确定态度也逐渐显现。据Omnisend,约 34%的受访者表示,价格进一步上涨将促使他们转向其他平台,而 24% 的人认为更快的配送速度是其他平台的主要吸引力。

3 欧洲市场成熟而分散,成为Temu海外新增长极
3.1 欧洲电商市场成熟,格局高度分散,用户支付能力强
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小于亚洲与美洲,用户支付能力较强,对高品质、高客单产品接受度高。欧洲市场是次于亚洲、美洲的全球第三大电商市场。据ECDB,欧洲电商市场规模由2018年389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6604亿美元,CAGR约为11.1%。预计2024-2028年CAGR将保持约6.2%,预期2028年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将达9010亿美元。欧洲地区英国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观测英国电商渗透率2022年以来大概维持在24%以上的较高渗透,用户电商消费习惯较好,支付能力较强,对高品质高客单的产品接受度较高。

欧洲电商市场分散、竞对繁多,总体看亚马逊、eBay具备流量优势,Temu在欧盟重点渗透德/法/波/意/西五大市场。2023年欧洲前五大电商市场中主要竞争平台不尽相同,其中亚马逊仍占据较大优势, Shein表现不俗,此外各国还有具有竞争力的本土电商平台,如OTTO(德国)、Leboncoin(法国)、Allegro(波兰)等。因此欧洲市场的电商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参与者众多。据RetailX,2023年欧洲消费者访问电商平台流量份额比中Top3为亚马逊(17%)、eBay(14%)、AliExpress(4%)。自25年初美国关税政策扰动,Temu将发展重心转移至欧洲。据Similarweb,25年5月-7月Temu流量份额在多数欧洲国家购物类平台中均跻身前三,在法国(12.69%)、匈牙利(11.58%)、罗马尼亚(13.71%)流量份额甚至超过10%
3.2 欧洲市场的分散性带来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加速推进本对本应对
3.2.1看好欧洲市场成熟、商品价值空间大
2024年欧洲多国的电商平均订单价值(AOV)位居全球前列。这说明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力与品牌偏好更为突出,消费结构集中于高品质、高附加值商品,体现出较高的溢价支付意愿。对于Temu而言,若能在维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逐步提升商品质量与品牌认知度,将有机会切入更高AOV的消费区间,从而实现用户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据ECDB,2024年电商订单平均价值量TOP10国家中,有七个是欧洲国家。瑞士(239美元)、以色列(190.5美元)、新加坡(157.4美元)居于前三。

3.2.2 欧洲是多税法/多语言/多物流网的高度细分市场,期待本对本模式有效应对
相较于美国市场,欧洲电商的合规体系更为复杂且成本显著更高。欧洲在税务、产品、环境与知识产权等领域均设有统一但高标准的监管框架。这些规定在跨语言、跨法域、多币种、多物流网络的欧盟市场环境下叠加,形成高昂的“非商品成本”,包括税务管理、认证审核、合规人设立、信息披露与多渠道履约等。因此,Temu在欧洲更需要通过“本对本”(L2L)模式来实现可持续扩张。该模式强调在本地化供应链、仓储、履约与合规体系内完成闭环运作,以满足欧盟严格的监管与消费者保护要求。

Temu在欧洲正加速推进“本对本”模式布局。继德国、意大利等国后,Temu已开始向瑞士本地商家开放“本对本”招商计划,并计划将业务延伸至瑞典、奥地利等北欧与中欧国家,积极与欧洲本土中小制造商合作,拓展糖果、保健品等品类;同时在英国设定到2025年底本地商家履约订单占比达50%的目标,旨在推动“欧洲制造、欧洲发货”,减少跨境运输的时效损耗与合规风险,完善欧洲区域供应链网络。
4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总收入:拼多多主站立足“质价比”,差异化竞争下持续拿份额。减免扶持调整期后进一步夯实平台供应链能力塑就核心竞争力。看好Temu美区以新全托管过渡,加速推进半托,逐步减少对单一地区依赖;欧盟地区发展迅速等。其中25年关税扰动逐步减小,预计26年海外Temu增长加速带动整体营收加快。我们预计 FY2025/FY2026/FY2027 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237.61/4922.56/5604.10 亿元,同增7.60%/16.16%/13.85%,。
成本端:营业成本方面,考虑到公司FY25年海外Temu半托管模式推进和国内电商西进带来的履约成本逐步增加,公司FY25年毛利率应为低点,FY26-FY27履约效率不断优化,毛利率逐步提升。
费用端:FY25年公司因应对国补竞争而加大补贴、百亿减免及千亿扶持持续推进,带来销售费用率环比提升。FY26-FY27国补竞争边际递减,运营效率持续提升。管理费用率相对保持稳定,研发费用率因对AI赋能电商等项目投入微微提升。整体费用率相对优化。我们测算FY25/FY26/FY27销售费用率为30.1%/29.5%/29.0%,管理费用率为1.7%/1.7%/1.7%,研发费用率为3.5%/3.6%/3.7%。

综合来看,我们选取以电商为主业的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作为拼多多国内主站估值的可比参考。考虑到阿里的PE估值中包含部分云计算的估值溢价,我们先计算以电商为主的京东和唯品会2025E/2026E/2027E的PE(经调整)均值分别为10.42X/8.46X/7.22X。但考虑到拼多多在国内电商中份额持续性增长,收入及利润增速好于京东及唯品会,应当享受部分估值溢价。看好Temu业务在欧盟、拉美区域表现亮眼、具备高增潜力;多多买菜自美团优选退出大部分亏损地区后成为社区团购领域主要龙头,较于主攻江浙沪地区生鲜即时配送的叮咚买菜具备一定规模、心智、GMV规模优势。我们预计 FY2025/FY2026/FY2027 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4237.61/4922.56/5604.10 亿元,同增7.60%/16.16%/13.85%,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033.99/1278.77/1534.61亿元,同比-15.49%/+23.67%/+20.01%,对应 PE 为13.46X/10.88X/9.07X,维持“买入”评级。

5 风险提示
1、宏观环境疲软。担忧国内宏观经济疲软,带来主站用户消费意愿减弱、难以恢复。
2、国内主站份额增长不及预期。担忧国内电商行业竞争格局继续恶化,使主站份额增长不及预期。
3、海外关税及政策扰动。担忧因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关税政策再变动,业务扩张受阻等情况导致业务发展缓慢
股票投资评级说明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证券相对于基准指数(A 股市场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 500 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买 入 :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20%以上;
2.增 持 :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20%;
3.中 性 :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10%之间波动;
4.减 持 :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以下。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 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 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 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表现-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