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论文:记者微博与传媒学者微博的议题选择研究
论文:记者微博与传媒学者微博的议题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11:35:25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随着媒体官方微博和媒体人私人微博数量的增加,媒体人在微博世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大众传播媒介设置的议程,同时也在设置新的议程。作为传媒界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记者和传媒学者在微博议题的选择上显示出:体现职业属性、关注同期热点、学界业界交叉互动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在诸如群体内部议题选择规律、对同期热点议题的筛选以及教育教学、政治议题等一系列特殊议题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形成学者关注行业、从业记者关注社会民生的“学者—记者—社会”递进式的关注链条。

【关键词】记者微博;学者微博;议程设置;议题选择

2007年中国本土微博服务商开始出现,2009年微博开始在中国全面发力,新浪微博的出现更是掀起了一股微博狂潮,中国正式进入微博时代。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1]而在海量的微博用户中,根据2012年2月新浪发布的数据,在新浪微博上开通的媒体人账号超过7万个,媒体官方账号达1.3万个。[2]媒体人在微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传播渠道的打开,互联网的低门槛使微博无法具有大众传媒的渠道优势,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被打破。但是在微博平台上,意见信息并非毫无规律地四处流散,那些被广泛关注的人实际上形成了新形式的中心节点,设置新的议程,影响粉丝对问题的认知。通过新浪微博名人堂的数据发现,媒体工作人员和传媒学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心节点的队伍中,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机制,他们关注、讨论、发布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粉丝对社会的理解。因此研究他们的议题选择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安徽大学教授芮必峰曾对学界和业界的关系作出如下评价:如果说业界是鼓动的风,学界就是牵引风筝的线,新闻业界与学界的关系大致如此。那么作为传媒人,从业人员和学者在关注议题方面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即他们为各自粉丝设置的媒介议程是否有显著不同呢?本文通过新浪微博“名人堂”“媒体汇”随机选取了20位传媒学者与记者,并选取2012年12月1日至15日为研究时段,对20位研究对象关注的议题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找到作为从业人员的记者和作为研究人员的传媒学者在微博议题选择上的异同。

一、记者微博、传媒学者微博与议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有70%的中国微博用户将微博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3],微博已经深切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基于目前微博的审核机制,任何敏感新闻都可以瞬间像病毒一样传播,正是由于这种“突破”,让微博的媒体价值得以凸显,也让更多的人愿意通过微博来接收新闻信息。[4]作为信息渠道的微博账号,除了包含机构的官方账号外,还包含着大量机构从业人员的私人账号。2011年,两名美联社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因提前通过私人Twitter发布消息而被捕,自此,媒体从业人员的私人信息发布行为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传媒学者,开通微博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其中不少人还是微博的深度用户。这些微博虽然是私人账号,由个人经营,但是因为博主公开的记者、学者身份,他们的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专家、信息源、辟谣者的性质,也因此其传播效果与纯粹的私人微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随着官方认证形式的出现,“大V”一族更是为记者和传媒学者贴上“信息公信力”的标签,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记者微博、传媒学者微博绝不仅仅是私人感情的展示平台,还是其职业身份在微博这个虚拟社会中的延伸,带有明显的职业属性。

记者微博,是指记者自己开设并经营的微博。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于记者微博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文讨论的记者微博是指记者将自己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展示在受众面前,并基于这种特定身份而开设并经营的微博。具体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实名注册并通过新浪微博官方认证的账号,譬如@罗昌平;二是微博账号的昵称虽未采用实名,但在微博上公开其媒介从业者身份并得到官方认证的账号,譬如@丰言风雨,实为《华西都市报》副总编的账号。

传媒学者微博,在当下同样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只是在现有的学术文章中出现过这一词汇。借鉴记者微博的概念界定,本文研究的传媒学者微博是指,学者将自己的传媒学者身份展示在受众面前,并基于这种身份开设并经营的微博。

在微博平台上,一个人就可以引发一个社会问题的讨论,成为信息的爆炸点,开始自己的议程设置。微博基于关注与被关注关系而形成独特的传播网络,先于其他个体进入微博平台且更具吸引力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链接,形成所谓的中心节点。巴拉?巴西在其著作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这些人比普通大众能就某种产品和更多人接触,他们通过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是最先注意到并使用创新者经验的人。虽然他们自己不一定是创新者,但是他们接受新思想或创新后,对其传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5]这就导致在微博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基于关注与被关注而带来的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例如2012年12月6日上午,《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上实名举报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一事迅速引发网民围观。尽管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辟谣,但是在网上依旧激起了广泛讨论。这条信息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除了近些年来民众对学历造假现象的关注和对官员腐败问题的敏感外,还和这一信息的发布者的身份有密切关系。

尽管在许多记者的微博上看到“仅代表个人言论,和从业媒体无关”的特别声明,但受众在对信息进行解读时,还是无法将私人言论和博主所在媒体、工作背景完全分开。受众在解读微博信息时都会不自主地受到“形象移位”[6]规律的影响,即把博主在微博上的言论移位到其职业和供职的媒体上。也正因为此,国内一流大学传媒学者的粉丝数要远远多于一般学者,央视、新华社著名记者的粉丝数大都在百万以上,远超普通记者。

二、记者微博与传媒学者微博议题选择的对比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新浪微博“名人堂”下的“传媒”板块中,随机选取了10位传媒学者和10位记者的微博。10位传媒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安徽大学9所不同的高校,10位记者分别供职于《南方周末》《新京报》《大河报》《财经》《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与《晶报》9家不同的媒体。

无论是记者还是传媒学者,都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因此他们在微博平台上关注的议题,也会同时展现出私有和共享的双面性。一方面是对纯私人情感、生活的感触,一方面是职业的延伸,是社会身份的折射。刘艺坐、黄奇杰将个人微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日志型,即对日常生活的零散化呈现;心情型,即用户对自己心情的表达,是一种源于情感需求的微博;评述型,即通过微博表达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转发型,即转发自己感兴趣的微博内容[7]。在前期的信息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无论是记者微博还是传媒学者微博,他们发布的心情型、日志型的微博并不会像歌星、影星的日志型微博一样激起粉丝的广泛互动,相反,与他们的职业角色密切相关的微博更容易引起粉丝讨论。本文选取记者微博和传媒学者微博为研究对象,看中的是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和职业属性,因此在研究中排除微博中的心情型和日志型的微博,选取与博主职业身份相关的微博进行议题研究。

笔者以“日”为单位统计每个研究对象每天关注的议题情况,同一天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归为同一议题。半个月内各个研究对象关注的议题数目如下。

如表1、表2所示,无论是传媒学者还是记者,他们关注的议题数量都较大。笔者以“日”为单位进行研究,同一天内对同一议题的讨论只计数一次,不同日期对同一议题的讨论因为存在着时间差,因此累加计数,不进行合并。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同一议题因为日期不同因而被多次计数的情况,但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日连续关注同一议题的现象较少,且统计得到的议题总数在1000以上,因此重复统计带来的误差很小,并不影响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议题进行分析,笔者将微博议题按内容分为近期热点、行业发展、行业反思、教育教学、政治议题和社会民生六类。

(一)记者微博与传媒学者微博议题选择的相似之处。笔者通过总结分析10位记者与10位学者半个月内发布或转发的微博议题的情况,发现这两个群体在以下三个方面展示出了明显的相似之处:

第一,传媒角色的“形象移位”。在信息统计过程中共收录1000余个微博议题,大部分微博的议题都展示出了强烈的媒体工作者属性。无论是根据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论还是民主参与论的要求,新闻从业者的工作都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即媒体工作者有关注民生的职业特性。作为研究样本的记者微博和传媒学者微博的微博议题也恰恰展示出了这一点。例如,传媒学者微博中芮必峰2012年12月2日关注上访与截访人员、关注青年人成为“压力一族”,12月3日关注我国以及世界各国护照免签情况,12月4日关注校园周边治安情况,这些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同时再来看记者微博,以《大河报》记者朱长振为例,2012年12月1日关注浙江温岭最牛钉子户被拆事件,12月2日聚焦当地立交桥下的流浪者,12月3日关注当地农民工被冻死事件,可以说在他的微博中,处处可以看到弱势群体的影子。

第二,普遍关注同期热点。在统计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传媒学者和记者都对同期的热点话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他们关注的议题相较其他领域的人员具有明显的时新性。例如2012年12月10日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并发表获奖感言,在此后的5天中,记者和传媒学者围绕莫言获奖或围绕莫言的获奖感言较为密集地发布了微博。再比如2012年12月14日美国小学校园发生枪击案,同日我国河南地区发生校园伤害案,次日,研究样本中的3位传媒学者、4位记者在微博上关注了这一恶性事件。

第三,学界和业界的交叉互动。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者和记者两个群体在涉及社会议题时容易形成密切的互动。以学者芮必峰和记者彭晓芸为例。占海特引发的异地高考权利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12月13日记者彭晓芸发表微博讨论上海市民的排外心理:“还是那个观点,批评上海人狭隘没啥意思,上海特有的文化也许的确培育了斤斤计较的市民,但上海人的精明算计不一定有道德上的错误——自私在道德上常常可以获得辩护的,安?兰德就为‘自私的美德’辩护。香港公民意识够进步的了,市民仍然有厌恶大陆抢夺资源的。关键在于地方——中央政府间的责任。”很快,学者芮必峰做出回应,表示不同意彭晓芸的观点。紧接着记者彭晓芸进一步解释,认为网络上所谓上海人的反应不能代表真实生活中上海人的反应。14日芮必峰进一步回应该事件:“在我眼里,没有上海人与安徽人之分,只有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高尚与下流之分。这也许是我和一些人的根本分歧。”这种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展开的学界和业界的互动是很常见的。

(二)记者微博与传媒学者微博议题选择的差异比较。传媒学者与记者虽都在围绕传媒工作,但是工作重心不同,因此他们关注的微博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

首先,差异表现在群体内部议题选择的规律上。在学者这一群体中,议题选择显示出高度趋同性,对政治议题、教育教学、行业发展这三个议题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其他议题。教育教学方面,譬如陈昌凤的账号,几乎每天都会发布与学生相关的微博;李双龙的微博大部分的议题都与学生、教学、科研有关。政治议题方面,关于官员反腐的讨论,作为研究样本的10位学者中有6位学者的账号中可以找到相关内容;十八大相关新闻,有5位学者在微博上进行了多次讨论。行业发展方面,《德国金融时报》停刊、纸媒出现大规模破产这一事件,4位学者进行了关注;《2012第三季度网络舆情报告》有4位学者做了分享。而在记者微博中,群体内部议题选择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则不明显,各位记者的微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属性和领域差异,譬如王克勤的微博中尘肺病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而罗昌平则更关注政治议题。不难看出从群体内部议题选择的规律上讲,学者关注的议题较为集中,且多集中在政治议题、教育教学、行业发展三大领域,而记者关注的话题则较为分散。

其次,差异表现在对热点事件的选择上。上文中提到,无论是学者还是记者都对同期热点事件表示出较高的关注度,但是在对具体热点事件的选择上却表现出巨大的不同。譬如在网络上激起广泛讨论的切糕事件,10位传媒学者均未对此事件进行关注,而在记者微博中则数次出现。再比如热映电影《一九四二》,学者们的微博也很少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但是记者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则较多。尤其是河南记者朱长振,他的微博可以说形成了一次对河南或者说饥荒的系列展示,去年12月1日发布“河南人在陕西”“18位在京河南人访谈录”,12月3日发布“1942年河南饥荒气象资料”,12月13日再度聚焦1942年灾荒。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学者、记者两大群体都关注同期热点事件,但是记者们更关注同期热点议题中的民生部分,而学者们则更关注同期热点中的行业、政治部分。

再次,差异表现在特殊议题的选择上。如上文所述,笔者将记者和学者的微博议题划分成近期热点、行业发展、行业反思、教育教学、政治议题、社会民生六类。两个群体对这六类议题的关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其一,教育教学议题成为学者微博的标签。教育教学议题包含与学生相关的议题、与教学相关的议题和与学术研究相关的议题。分别来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在传媒学者的微博中常常出现,而在记者的微博中则没有。这和当下传媒学者大都在高校任职有关,教学是他们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此外,讨论新闻教学前沿的议题在学者的微博中时常出现,关于各类学术交流、讲座的信息成为学者微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范以锦的微博为例,去年12月3日关注学生实习,关注暨南大学对外课程的宣传报名情况;12月4日讨论新闻专业学生新闻行业的从业意愿,提醒学生关注南都新闻奖学金……12月8日图文直播王克勤讲座;12月9日聚焦学生纪录片奖颁奖,关注学生办报……

其二,传媒学者对政治议题的关注度远胜记者。传媒学者微博与记者微博另一大差异体现在对政治问题的讨论上。12月1日至15日这半个月内,政坛发生了许多事情,譬如习近平考察深圳、王岐山要求官员不要念稿子、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等等。关于此类政治议题的讨论,在传媒学者的微博中大面积出现。譬如北京大学徐泓在微博中关注的政治类议题有改革问题,王岐山要求不要念稿子的新闻报道,李庄案,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事件,习近平考察深圳,反腐话题等;张洪忠也对王岐山反腐会议要求不要念稿子,中央政治局要改进工作作风的报告,王岐山在微博中“潜水”以图反腐等事件进行了关注。通过对10位传媒学者的微博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对政治议题的关注是学者微博的一大特征。相反,在记者微博中,虽然对政治议题有涉猎,但是政治议题远远不是记者微博话题的重要构成部分。记者微博中对政治议题涉猎最多的是王克勤,但是即便在他的微博中,对习近平考察深圳等事件的讨论也只是零星出现。

其三,学者关注行业发展,记者关注社会民生。研究中笔者发现,记者微博展现出很强的守望社会的属性,而与此同时学者微博则展现出很强的守望新闻业的属性,即形成了学者关注记者,记者关注社会的“学者—记者—社会”的关注链条。传媒学者与记者群体虽都与传媒业息息相关,但他们的关注落点有很大不同。对于传媒业发展趋势的讨论很少出现在记者们的微博中,相反,讨论行业发展走向的微博在学者微博中频频出现。譬如关于纸质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德国纸媒大规模破产这一事件,笔者在10位传媒学者的微博中都找到了相应内容,但仅有3位记者的微博中出现了该议题;对于12月4日iPad电子报《The Daily》关闭这一事件,有4位学者进行了关注,但是在记者微博中未见相关内容。相比之下,在涉及一些具体的民生问题时,记者微博则表现出浓厚的关注兴趣,学者微博则罕见对此类问题的讨论。比如东方航空公司的头等舱客人吸烟门事件、农民工生活疾苦、食品安全等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在记者微博中是极容易找到的。

三、总结与思考

传媒学者与记者作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人员,他们在个人微博的议题选择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属性,即存在所谓的“形象移位”。但是他们在微博议题的选择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传媒学者作为一个群体,群体内的议题选择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学者的微博带有更强的教育教学属性,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教学。同时,他们的视角更宏观,偏爱讨论政治议题,关注行业的发展走向。相比之下,记者作为一个群体,群体内部议题选择的规律则相对模糊,记者微博的议题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质。通过对记者微博议题的分析,能较为容易地分辨出该记者工作的领域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的视角相较之下更微观、更生活化。他们讨论政治话题,但是热度不大;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但是并不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在记者微博中,更容易看到现实生活的映像。

作家梁晓声在谈及中国现状时曾评价说当下存在“三个中国”,以此作比,传媒学者和记者通过他们对自己账号上微博议题的选择,构建出了两种不同的传媒视角,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传媒人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作者单位:陈晓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弘,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www.isc.org.cn/zxzx/ywsd/listinfo-21627.html.

[2]新浪头条新闻微博粉丝突破1000万[EB/OL].http://news.sina.com.cn/m/news/roll/2012-02-27/181924012511.shtml.

[3]彭兰.记者微博:专业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碰撞[J].江淮论坛,2012(2).

[4]周志凌.微博围观与事实建构——对微博信息传播真实性的探讨[J].新闻爱好者,2012(3下).

[5]巴拉?巴西.链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2.

[6]黄庭满.记者能“一体两面”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15/c_112197169.htm.

[7]刘艺坐,黄奇杰.传播学视野下微博基本分类探析[EB/OL].中国科技信息,2011(5).(来源:《新闻爱好者》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