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研报:国海证券:网售处方药有望重塑医药流通竞争格局
研报:国海证券:网售处方药有望重塑医药流通竞争格局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3日 20:30:33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医药电商行业增长空间巨大。2013年中国药品整体市场规模约1.15万亿,其中80%为处方药,医疗机构销售了近90%的处方药,约8000亿元规模。而2013年医药电商B2C规模仅40亿元,占比不到0.5%,而且其中50-60%为家用医疗器械、计生和保健品。对标美国,预期医药电商占整体药物市场约30%,约3000亿元,行业增长空间巨大。

  政策利好医药商业企业,有望重塑医药流通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网售处方药的政策开放是改变存量处方药流通格局,分流医院处方药市场,倒逼公立医院改革,最终实现医药分家。在传统流通模式下,医药商业企业从企业进货,通过几级分销到医院或零售终端,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线下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情况和连锁零售药店的覆盖情况。政策开放后医药商业企业将触网上线,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将改造传统医药流通模式。在线上,将更加注重利用移动互联网延伸触角。在线下,将减少中间环节,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并提升运营效率。政策开放为医药商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重构市场竞争格局。

  对于医药工业企业影响不一。风险较高,管制较严的注射剂、血液制品、精麻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等预计将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网上销售。我们认为政策开放对OTC和上述药品生产企业影响不大,对最适合互联网销售的口服类慢性病处方药生产企业影响较大。口服类慢病处方药生产企业将面对医院和互联网零售市场,需要加强对终端价格体系的维护。在各省招标实行左右联动的趋势下,在零售市场由于竞争格局较差导致的价格下降可能传导至医院市场,从而承压。

  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影响不一。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无药品加成影响最小。对于等级医院和医生,由于减少了药品加成收入或回扣,属于利空但短期影响不大。政府若不提高补助或医疗服务价格,可能增加开大检查等补充收入损失的情况,部分利好IVD行业。

  电子处方和医保支付等配套政策有望陆续出台。支持医药电商发展目前还需两项重要配套政策:1.购药依据——电子处方。虽然大部分医院处方已电子化,而且纸质处方一直可以外流,但适于互联网的电子处方外流涉及医院重大利益,医院无主动开放意愿,(这一问题已被阿里健康APP解决);2.药品报销——医保支付对接。目前医保管理体制比较复杂,形式上包括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大病医保、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商业医疗等,在统筹层次上,有省、市、县三级,而且不同地区报销标准和管理流程不尽相同。我们认为网上医保报销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放开,有望率先在省级区域开放,目前海南正在小范围内试点。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医药电商长期发展空间,短期内政策出台是催化因素。鉴于配套措施还未出台且商业模式未定,A股中我们看好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拥有良好物流和连锁药店基础,并且积极布局医药电商,拥有B2C牌照的九州通、嘉事堂和一心堂等。H股中我们看好阿里健康,其最近推出的阿里健康APP巧妙利用纸质处方电子化,强势介入医院处方药销售。

  风险提示:政策正式推出内容或生变动或执行时间低于预期;配套政策出台和执行低于预期;其他如BAT互联网巨头等冲击。(来源:国海证券;文/朱玮琳;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