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生活>【连载】Uber的融资启示:学Uber者生,仿Uber者亡?
【连载】Uber的融资启示:学Uber者生,仿Uber者亡?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04日 16:30:28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导读:有熟知内情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打车应用Uber正计划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最多21亿美元资金,此轮融资对该公司的估值将达625亿美元。据悉今年5月,在上一轮融资中,Uber的估值为500亿美元,与之对比,半年时间增长了25%。

  但Uber的生猛之势遭遇到了其他竞争对手的联合阻击。滴滴快的、Lyft、GrabTaxi和Ola今天宣布继续拓展滴滴和Lyft现有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四方将打通产品,为中国美国、东南亚和印度的国际旅客群体提供出行服务。

  四方阻击对Uber的牵制作用到底有多大,现在不得而知。但能让全球的竞争对手如此的团结起来,可能也只有Uber了。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五部《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详见:http://www.100ec.cn/zt/uber/)应声发行,火热销售中。(作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燕菲,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O2O行业分析师沈云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外“互联网+”分析师曹鼎喆)该书首度揭秘了估值超50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Uber成功背后的秘密与商业逻辑,全面打开了未来“共享经济”的大门。该书在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以及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等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发售。以下是本书关于Uber带给我们的启示解读:

  Uber在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曾表示,迎接挑战是有趣的过程,并说:“我们的目的是在中国提供最便宜、最可靠的叫车服务”。

  Uber的“中国之行”看似并不顺利,先是Uber在中国部分地区公司被查,后是社会媒体频频发声揭露专车服务背后的灰色地带,再到各路人马齐争拼车市场,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不断,高潮迭起。但关键是Uber因什么而引领了全球风潮呢?这个“共享经济”的鼻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你该读懂的Uber“创业法则”

  Uber的成功鼓舞了成百上千家初创公司,它们打出旗号,自称为“XX业的Uber”。如今,帮助你订购生活用品、洗车、寻找法律顾问等的应用纷纷涌现。

  法则一:所有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起步

  或许你很难相信Uber起步的时候并不令人惊艳,就在五年前,他们在旧金山成立的时候只有可怜的四个人。

  “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也不知道未来是否可以成功,但我们只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似乎情。那时候,Graves和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想法,我们唯一想的事情就是能让公司活下去,确保有足够多的司机会使用我们服务,”Ube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曾经说道,“我们需要确保自己能够一直生存下去,并没有考虑是否能获得成功。”

  创业并不是一件魅力四射的事情,当你经历困难的时候,不代表就是“世界末日”,继续认真工作,坚持自己的理念。

  法则二:只有真正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如果你想成为下一个Uber,可以琢磨下是否有一个特别的问题,然后尝试解决这个问题。Garrett Camp是Uber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目前担任公司主席,他所希望的解决的就是人们打车难的问题,他想让人们在手机上轻松点击几个按键,就能找到汽车,带自己去目的地。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说过:“Uber起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我们只是想去真正解决问题。”

  法则三:要相信你的思维是无局限的

  TravisKalanick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硅谷北端的旧金山市,传统出租车业务一年的营收大约1亿4000万美元,而Uber的营收为5亿美元,是其三倍之多。可观的营收并不是Uber成功的,Uber在旧金山的用户还不到总人口的26%,Uber若想巩固江山,要做的仍是对市场的开拓,开拓,再开拓。

  对市场的占有率是在线打车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保障,Uber在54个国家和两百多个城市开展业务,即便在美国获得如何庞大的营收,其仍将大把钞票补贴到市场当中,为的便是进一步开拓市场。滴滴与快滴的合并也有很大原因也是出于对市场的考量。

  现在的在线打车行业不是Uber的江山,也不是滴滴快滴的江山,最终谁将称王,仍要看谁的市场开拓得更为广阔。

  法则四:不要盲目想做“XX领域的Uber”

  “XX领域的Uber”无非是指参考了Uber的运营方式,在各个垂直细分市场上,通过O2O服务的完善,来提升各个产业价值链的效率。亦即,Uber类产品主打的,是当线上产生需求的时候,线下服务能够即时提供到位,当然这只是笼统的概念介绍,实际上不同的服务,对应的可能会是不同的表现形态。

  总而言之,当人们说起“XX领域的Uber”时,对应的细分市场一般有如下几种供需特征:

  (1)对平台整体而言,供应方较为灵活,而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侧重对需求的聚合;(2)无预约功能,当前需求不会对服务供应方产生预规划作用,避免引起效率降低;(3)需求方不会对服务供应方进行具体选择,平台可通过分析调控来达到最优状况;(4)平台提供的服务具备标准工作流,供需双方无需进行多级选择,从而提升效率。

  法则五:给人们提供更好、更实惠的选择

  Uber之所以会有如此大幅度的业务增长,部分原因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因为Uber更加方便,价格也更加实惠。对于大多数需要通勤的人来说,使用Uber往往是最快速、也是最可靠的交通方式。

  对于司机来说,Uber也非常方便,就拿出租车司机来说,他们会受到出租车公司各种约束,稍有不慎就会被罚款。很多Uber司机就是喜欢这种灵活的接单模式,因为自己想接单就接单,不想接就可以不接,其实这样给自己方便,也给了其他司机方便。

  如果你正准备创业,或是你的初创公司正在起步,可以尝试去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当然,最好是要能用最高效、最方便的解决方案。

  法则六:知错就改勇于承认

  Uber公司本身也一样,与其他创业公司一样,也会犯错误。Uber也曾多次进行危机公关,当Uber宣布获得12亿美元融资时,他们就对自己做的一些傲慢行为感到懊悔,同时也承认未来会更重视公司行为。

  即便是最成功的创业者也会犯错,也会把事情搞糟,甚至会马失前蹄,因为他们都是人。这就是生活。但是千万别以为消费者不会注意。你需要坦率的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然后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法则七:路障可能会减慢你的速度,但不会让你停下

  如果Uber想要继续扩张,他们就不得不去改变法律法规,或者干脆无视法律。在Uber发展道路上,面对过无数阻力。每次在一座新城市拓展业务,常常会受到当地强权的阻挠,这样的新闻其实早已经屡见不鲜了,毕竟当触及到他人利益时,谁都会不惜代价维护自己。

  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为了自己的业务发展,而去修改当地法律法规,因为无论你怎么做,都会触及到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也肯定困难重重,但Uber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如果你想要创立一家伟大的公司,你不能让困难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要勇往直前!

Uber

  如何做好“XX业的Uber”?

  第一:重塑用户体验而非颠覆。Uber在出行方面的体验包括四种需求:给我一辆车而不是五百辆、快、便宜,第四才是服务。这四点期望是否满足,这在莫斯科、纽约、东京、上海成都都是一样的,和种族、语言、货币、监管都没关系,古今皆然。微信之于短信、移动支付之于银行,都是因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人们才心甘情愿把钱掏给他们。

  第二:技术为本。Uber是互联网公司,不是传统的叫车运输公司,技术还是很重要。预估抵达时间、就近派单、巅峰定价帮助调节供需,所有这些背后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学家,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算法和技术支撑,Uber才能用一个APP在全球311个城市、13种语言使用。

  第三:像鸟爱护羽毛一样爱护品牌。在互联网行业,大家要生存都不是很在乎品牌。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思考塑造什么样的品牌、怎样让人们因为喜欢这个品牌而使用服务,而避免让品牌沦为一个OEM的产品,用低价方式获得用户、维持企业生存发展。Uber进到中国,在塑造品牌方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寻求联盟,包括各种各样合适的品牌,说得直白点就是互相洗用户,使得一加一大于二。

  第四:相信社交媒体的力量。Uber用很少的钱构建品牌的时候,特别信奉“1-9-90”法则:这个世界上有1%的人是意见领袖,9%会很快跟进,90%是普罗大众。Uber的第一群用户是科技媒体、互联网圈内的人,然后是时尚圈的,大家厌倦了平时坐很脏的车去盛装出席晚会,希望有自己的专职司机。这批人还有一些外国人成为了Uber的种子用户,这和希尔顿、星巴克也是一样的。

  第五:“10倍法则”。Uber在选人和做事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如果你做的事没比别人好十倍,就别做了。如果只是比别人好10%,为什么要浪费生命去做?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和好的做法,很难有创新的行为和结果。

  第六:用精兵。Uber所有负责管理司机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来自于AVIS、HERTZ或者国有的这些租车公司。如果要找一个人把一篇书稿誊写出来,传统方式是要找非常细心、钢笔字很好、过去有把书稿誊写完毕经验的人。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要一个月把书稿誊出来,是一个小时,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不管过程,所以不会去找哪些钢笔字写得好的人来操作扫描仪或者笔记本电脑。用一个人干十个人或者一百人的活。

  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叫“XX业的Uber”

  企业家和投资者为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和潜力感到兴奋,不过也有其他人担心经济“Uber化”会让一切优秀的全职工作变成弹性制的临时活计。不过无论是恐惧还是热切期盼,有一点我们得明白:按需服务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

  有许多潜在因素导致按需服务市场颠覆出租车行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是一项商品化服务,消费频率高,时效性强。尽管这些特质绝不是出租车行业独有的,但也不是所有行业和领域都有类似情况。因此,找一个尚未开发的市场,宣布你要做一款“XX行业的Uber”,并不能保证你取得成功。

  1、潜在的商品化服务

  当我们需要打车时,只要能有一位司机开着干净整洁的汽车,把我们从A地带到B地而不会有迷路的风险,就能让我们感到满意。因此,我们对谁来提供这项服务并不是十分在意。不过服务越复杂,消费者就越难接受这种服务人员的随机性。在选择谁来给我们理发,帮我们照看小孩,修理家具,提供法律或医疗服务上,我们都会有所偏好。

  为了克服这种信任障碍,市场可以利用用户评论和Facebook上的档案。比如说,房屋租赁服务商Airbnb利用Facebook Connect,设法让人们在开放自己的家庭或留宿在陌生人家中时感到安全可靠。其他的方式还包括证明自己的服务提供商资质,与已有的评论网站合作以获得客户评价,并提供退款保障。

  如今,尚未商品化的服务网站已经存在。不过它们的运作更像是营销拓展的手段,而不是利用Uber这样通过简单几次点击的应用,促进整体业务发展的实际市场。

  想要在市场中开展复杂的业务,需要把服务产品化,也就是提前设定服务的范围、价格、持续时间、可交付成果等一系列内容。只有去掉了服务中的可选因素和定制化部分,顾客通过移动应用来使用一项复杂服务才会变得比较现实。

  2、高消费频率

  最好的市场中,服务的消费频率和使用率很高。对城市居民和经常旅行的人来说,出租车是每日或至少是每周都得使用的工具。此外,随着旅客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Uber还有了显著的溢出效应。

  在高频率的使用下,消费者一旦满意某项服务,就会习惯于一直使用它。因此,一家初创公司在这样的况下成为“手机必备应用”也就轻而易举了。相比之下,如果消费者的购买频率不高,想要让他们保持对品牌的关注就难得多。比如,如果消费者每年只需要清扫几次院子,他们更可能每次都重新研究一下哪家的服务更好。

  3、真正的“按需服务”

  许多想要做成按需移动服务的服务类型,实际上并不是“按需”的。大多数情况下,你不需要清洁工或房屋油漆工在几分钟,甚至是在当天内就上门服务。但出租车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真正的按需服务市场需要供应方拥有足够的流动性。如果出租车服务市场没有足够的司机,消费者就只能在路边干等着。这种流动性使得其他公司很难进入这个市场,因为新来的竞争者也得拥有数百个司机,而不是几个就够了。

  相反,如果某项服务可以更灵活地安排交付时间,竞争者就能更轻易地进入一个垂直行业或是新领域,“赢家通吃”的趋势也不会那么明显。如此一来,我们预计在真正的按需服务领域只会看到一到两家大型供应商,而在那些对时间不太敏感的市场则会充满众多小公司的身影。本章节出选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出版的”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五部《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作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燕菲,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O2O行业分析师沈云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外“互联网+”分析师曹鼎喆。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Uber融资滴滴Lyft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