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生活>【连载】传滴滴又融资死磕Uber:Uber为何屡遭强劲对手?
【连载】传滴滴又融资死磕Uber:Uber为何屡遭强劲对手?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6日 15:20:33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导读:据有关媒体报道,滴滴出行将开启新一轮融资,募集金额至少为10亿美元资金。该轮融资完成后,滴滴出行的估值将超过200亿美元,而此次融资距离上一轮仅隔5个月。

  滴滴出行这一路以来的融资记录有多么凶猛:

  卡兰尼克在此前曾这样评Uber中国市场的表现:“Uber美国已经盈利,但是在中国却一年亏损10亿美元,我们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他们在每一个城市都没有盈利,但是他们正在购买市场份额,我希望整个全球市场不会是这样。”

  一方面,Uber在感叹自己为了压制对手,被迫烧掉了10亿美金;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在向外宣示,“我们的资金链很充足。”目前,Uber全球的估值超过600亿美元,共募集资金超过100亿美元。而Uber中国最近的动作是:今年1月,中国优步对外宣布完成了20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海航资本、中国人寿、中信证券、太平洋保险等: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五部《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详见:www.100ec.cn/zt/uber/)应声发行,火热销售中。(作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燕菲,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O2O行业分析师沈云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外“互联网+”分析师曹鼎喆)该书首度揭秘了估值超50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Uber成功背后的秘密与商业逻辑,全面打开了未来“共享经济”的大门。该书在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以及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等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发售。以下是本书关于Uber创始人的解读:

  Uber创始人是特拉维斯•克拉尼克(Travis Kalanick),他在23岁时就遇到了一个麻烦:30多家媒体巨头联合起诉他的公司,要他赔偿2500亿美元。你没看错,是2500“亿”。这钱能买下整个Facebook或阿里巴巴还有的剩。事情是这样的。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本科时,克拉尼克认识了系里的几个牛人。大家一起辍学开公司,做了个叫Scour的P2P下载软件。

左边两位是克拉尼克的爸妈

  Scour一发布就火遍校园,大学生们欢乐地用它下着盗版视频和音乐,他们公司也立刻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然后,法院传票来了。美国电影协会、唱片工业协会和音乐出版商协会起诉他们侵犯版权,要求赔偿2500亿美元。克拉尼克哪来那么多钱,于是公司就破产了。Scour黄了也挡不住克拉尼克爱折腾的心。他拉上几个高管立马又开了家新公司。

  最初一切都非常顺利。才花了几个月,他们就找到了投资人。在签合同前,双方决定开个会确定些细节。2001年9月11日,投资方代表在波士顿坐上飞机,准备去他们公司。

  然后,这架飞机撞上了世贸中心......

  投资泡汤,全国上下又乱成一团,克拉尼克同学的公司一下子陷入了财务危机。这时他想出一个天才的点子——不给员工交个人所得税,这样就省钱了呢!

  然后,法院传票又来了。这次找上门的是国税局,他们给了克拉尼克同学两个选择:罚款或者坐牢。这次克拉尼克同学只好认栽,凑钱交了罚金。公司折腾了几年之后,终于在2007年被一家网络巨头以2300万美元收购了。克拉尼克同学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巨款。

  换了别人,这时候当然就得花天酒地一番。而克拉尼克同学可不是普通人,他的选择当然——也是花天酒地。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周游世界

  但到了第二年,他就觉得无聊了,决定还是得干点正事。于是他继续出没于各种创业圈子找点子,最后把目标锁定到了出租车行业。

  在旅行中,克拉尼克发现许多城市都有打车难的问题,他认为这完全是行业垄断造成的。于是他和几个合伙人决定开发个打私家车的软件来打破这种垄断,他们给这软件起名叫“UberCab”。

这四位是UberCab的创始人,右二是克拉尼克

  最初他们在旧金山找了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服务。由于服务又好车又好,UberCab很快在当地IT圈火了。

  然后,法院传票,政府禁令又来了。

  发禁令的是旧金山交通管理局,他们给UberCab的运营挑了一堆刺,最后还说:“你们没出租车运营资质,怎么能叫UberCab呢(Cab是出租车的意思)?”

  要换别人,肯定觉得这买卖没法干了。没想到克拉尼克同学看到禁令开心得不行,见人就说:“他们要封杀我们,这个项目成了!”

  他决定根本不理会禁令,生意照做,客人照拉。说我名字不行?去掉cab改叫Uber就是了。

  先扩张,再用钱解决一切问题,这就是他们的行为逻辑。为改善糟糕的形象,克拉尼克雇佣了奥巴马的顾问David Plouffe。

奥巴马顾问David Plouffe

  事实上Uber在每座城市的扩张都是一场战斗,而这是克拉尼克最擅长的。

  在华盛顿,他从网上发动了数万居民给市长发邮件要求解除禁令。在丹佛,他甚至还发起了一场示威游行。芝加哥最初试图发禁令阻止Uber进入,但当市长的邮箱被抗议邮件塞爆后,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在伦敦和巴黎,愤怒的出租车司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抗议Uber抢了他们生意。而克拉尼克的对策是立刻宣布当地Uber打车免费。

  结果打不到车的居民只好纷纷下载Uber打车,罢工居然变成了Uber免费推广。

  在一些被禁的城市,Uber甚至会偷偷组织培训,指导当地司机躲过检查。通过各种非常规手段,Uber目前已经扩张到了50多个国家。克拉尼克正面对着越来越强烈的抵抗,而他显然乐在其中。

  他在各种场合激烈抨击出租车行业和监管机构,宣称这个行业即将灭亡,而全球1000万出租车司机很快就会被Uber车主取代。

  这些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但他毫不在乎。对克拉尼克这一点,马克•库班有句评价非常精彩:他只是要战斗,而不是要打赢。

  Uber共同创始人

  他们的故事都有一些共同的主题,比如意外加盟了一家一开始似乎毫不起眼的公司,然后拼命创新,利用Twitter求职,与重要的科技发展保持同步等等。以下为5个人的口述实录:

  公司创业初始期的CEO莱恩•格拉维斯:2009年,他还在为GE工作,他觉得自己需要改变。

左边为莱恩•格拉维斯,右边为奥斯汀•盖特

  “我不能再当一个GE人了。”——我告诉自己,我想进入创业界。于是我在Twitter上关注了纽约的很多人,以及全美各地的天使投资人,因为我猜想天使投资人知道下一个大事件是什么。

  我想了解下一个创新热点。我先去见了LBS(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网站Foursquare的人,当时他们只有四五个人,也没有提供任何实习机会或业务岗位,但我还是去了芝加哥,就算开始为Foursquare工作了。我干了大约3个月,然后通过在Twitter上关注的某位天使投资人的账号看到了特拉维斯发的一条推文。他谈到了Uber获得大机构投资,有大人物支持。我觉得听起来有点意思。

  于是我给他发了私信,然后写了几段话介绍我自己。我们整整聊了两个小时,一直聊到凌晨一点。然后,我在半夜叫醒妻子问她:“我们搬到旧金山怎么样?”她说:“如果你觉得好,我支持你。”

  2010年2月,我搬到了搬到旧金山。新公司当时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要继续完善Uber联合创始人加勒特•坎普开发的产品。

  加勒特有一个原型产品,但运行得不是很好。我们设计了UberCab.com的网站。我们还完善了注册流程和集成信用卡支付系统。所有最基础的商务框架都需要被构建出来。当时我们经常约一名司机在咖啡店见面,问他问题,以了解我们的一些产品理念是否真的行得通。

  首位工程师康拉德•惠兰: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旅行和一通电话改变了一切。

  我之前一直在家乡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的IT界工作。加勒特•坎普也是加拿大人,我们认识很多年了。

  2010年1月,我进行了一次疯狂的横穿欧洲自驾之旅。在穿越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我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大,我必须走出家乡。但当时我并不想再去另一家创业公司,而是想休息一阵子。有一天,我顺手给加勒特打了个电话,想知道他最近过得怎么样。当他发现我正好闲着,并且准备搬家时,他马上给了我一份Offer,邀我来旧金山帮助他一起启动Uber。

  于是我成了Uber的首位工程师。

  我刚加盟公司的时候,那款产品还没法接受注册,只是预约车辆的一种途径而已。所以我构建了一个需要信用卡,能够生成用户账号的注册流程。等这些做完,我们就能正式发布产品了。当时是2010年的6月1日,距离我加盟Uber正好两个月。

  我做的下一件事就是优化Uber的调度算法,以避免司机错过车辆分派任务。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3年左右,我到现在还觉得这事儿挺酷的。

  第二位工程师莱恩•麦基伦:“代码是用西班牙语写的。欢迎来到Uber。”

  我是Uber的第二位工程师。格拉维斯和我是大学校友,我是从他那里知道这家公司的。

  当时,Uber从另一家名叫Zozi的创业公司那里租用了一间小会议室,就是用玻璃幕墙隔开的那种。那张桌子几乎和房间一般大。我还记得到公司的第一天早上,刚跨过门槛,我就注意到了堆在桌子上的一摞书,都是关于计算机科学、编程和数据库的。它们都是原装的,连封皮都没撕。还有一本破破烂烂的书看来已经被翻阅了无数次。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嘿,康拉德,为啥桌上还有一本西班牙语辞典呢?”他看着我说:“因为代码是用西班牙语写的。欢迎来到Uber。”

  从实习生到开辟新市场的专家奥斯汀•盖特:“你必须给我一次机会。”

  当时我刚出校门,正在找工作,经济很不景气。我在Twitter上随机关注了一些科技界的人。后来我看到了几条关于Uber的推文,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听说他们正在招实习生,于是我找到了莱恩•格拉维斯,他当时正担任Uber的CEO。我对他说:“你必须给我一次机会。”

  那是2010年的8月。很快他就打来电话:“先回答几个问题吧。”我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他很快说:“你为什么不来一趟?”我就去见了他们。

  莱恩•格拉维斯与奥斯汀•盖特在公司创业早期。

  当时他们正在借用Zozi公司的办公室,空间很紧张。我不记得当时我们谈了什么,但氛围很随和,我喜欢这一点。我记得那天我打扮得非常正式,但是他们都是一副书呆子的样子。

  当时我心想:“这些家伙真酷,对他们的事业充满激情,他们的产品也非常有意思。”所以我诚恳地请求格拉维斯给我一次机会,他答应了。老实说,我其实并不是非常够格。前几个月挺煎熬的,我做得也不是很好。但即便是在我还比较生疏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我,直到我渐渐熟悉了业务。

  我是个实习生,所以我的工作也不是很固定。我记得我曾在会展中心门口发过传单,但是没人想接。我也给Yelp上的很多司机做过电话推销。后来第一个支持我们的司机来了。当时我就觉得:“我能行。”早些时候我们也试过自己做客服,那些电话会直接转到我的手机上。如果我没接,它就会转到格拉维斯的手机上。如果格拉维斯也没接,就会转到特拉维斯的手机。总之一开始的时候,这就是我能够做出的贡献。

  由于当时我是刚出校门的菜鸟,我一度觉得自己写不出一封得体的邮件。然后我很快意识到:“噢,大家都是写到哪算哪。”在一家创业公司里,没人知道他们自己在干什么。自从我对这一点产生了信心以后,我的工作很快就上手了。

  当我们开始得到用户的支持时,我想:“好吧,我要做所有的支持工作。”我承担了博客社区管理方面的工作和许多琐碎的事务。然后我们负责司机运营的人从公司离职了。他们说:“奥斯汀,你能把这一块的工作也兼了吗?”我说:“当然可以。”于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负责管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当时我们做的还仅仅是礼宾车这一块。有一次我去接客户,我正好陪他走出来,结果看到他走进一辆粉色的克莱斯勒里。我想:“我们以后最好还是提前做一下车辆检查。”

  每次我在一个城市做推广时,我把我做的每件事都做了笔记,那就是我们最初的一个非常草率的“剧本”。后来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修改“剧本”,使它变得更高效。他们说:“为什么你不招聘一些推广人员呢?”最终我大概招聘了50人。

  首个监管问题的解决者雷切尔•霍特:她本来不想跟政治扯上任何干系。

左边为雷切尔•霍特

  为了与男友团聚,我在2011年11月8日搬到了华盛顿。我回复了Uber的一份招聘启事,开始在美国首都推广Uber。我们在11月18日做成了第一单。所以在10天时间里,我们差不多把所有事情都抛在脑后了。一开始只有我和另一个推广团队在做,他们开始的比我还要晚两周。我觉得当时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

  最终,我们在2011年的12月15日正式发布了产品。华盛顿是我们碰到监管挑战的第一个市场。讽刺的是,我刚到华盛顿时就说过,我不想干任何跟政治哪怕有一丁点关系的事。

  我记得那是2012年1月11日,也就是离我们正式发布还不到一个月,但Uber在华盛顿已经火得不行。从一家企业的观点看,Uber已经做得很好了。我去旧金山与特拉维斯见了面,他们当时都在办公室。真的工作得非常努力,整个团队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我刚回到华盛顿,Twitter上就冒出了出租车管理部门宣布Uber在华盛顿为非法的消息。我们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当然,由于这是华盛顿,所有人都对监管领域的故事感兴趣,所以《华盛顿邮报》和很多博客都在评论此事。

  结果发现,有一名出租车管理部门的官员在没有引用任何法规的情况下,就断言“它是非法的”。轻轻一句话,就让大家疯了似的急了两天。然后我接到了一个电话:“那位出租车管理官员要求试乘一下,我们怎么办?”我说:“让他试乘,反正我们什么也没做错。”他让车子停在五月花酒店,然后召集媒体,扣留了司机的车子,并且开了一张2000美元的罚款票据。

  当天我就挨个打电话给每名签约司机,对他们说:“现在发生了这件事,我们百分之百地支持你们。如果像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不管是什么罚单传票,我们都会原价赔偿。我们支持你们。”我们给每名司机都打了电话。结果当晚,上路的Uber司机比发生这件事以前还要多。

  以上就是Uber活生生经历过的创业史,但5年后,它不但活下来了,还引发了“共享经济”的热潮,它的创始人也从一文不名,到今天的个个身家50亿美元。对于许多用户来说,那些只能靠出租车外出的日子,似乎已经成为一段历史。再次证明一个道理:创业就是帮用户解决问题,解决好一个问题你就能取得成功。本章节出选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出版的”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五部《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作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燕菲,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O2O行业分析师沈云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海外“互联网+”分析师曹鼎喆。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