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战略、“两化融合”等战略实施,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数据安全和用户信息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2016年6月24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和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一年间网民因网络安全损失915亿元】
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严重,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冒充公安、社保等部门进行诈骗和社交软件上进行诈骗的情况有增长趋势,37%的网民因网络诈骗而遭受经济损失。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人均损失133元,比去年增加9元。
【网民最反感骚扰电话超半数】
报告指出,经济损失是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以垃圾信息为例,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其中骚扰电话是网民最为反感的骚扰来源,电脑广告弹窗和APP推送紧随其后。
在诈骗信息方面,调查发现,76%的网民遇到过“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排在诈骗信息第一位;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信息,有66%的网民曾收到过;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部门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收到过“冒充苹果、腾讯等公司进行钓鱼、盗取账号的电子邮件”的网民占51%。
报告同时指出,“诱导用户点击”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现象,其次是“预装软件无法卸载”。“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并不知情”排在第三位。
【网民最担心密码泄露】
据介绍,在调查中,网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网络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的“网购记录”、“位置信息”“IP地址”“网站注册记录”、“网站浏览痕迹”、“软件使用痕迹”也是很重要的个人信息,应值得网民重视。
报告显示,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为严重,包括网民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
【网民应谨慎网银操作】
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骗子会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用受害者的网银账号进行转账操作或开启快捷支付,之后通过木马钓鱼等手段,骗取用户手机上的短信验证码,进而盗刷受害者的网银。
专家提醒,网民在各类网站或机构留存身份信息时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在互联网上透露过多个人信息;预设各类密码时,尽量避开生日等容易被破解的信息;下载手机APP一定要在正规应用商店,认清名单标示后再下载,切勿随意从网络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保护网民权益须协同】
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负责人提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保护网民权益,要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网络举报,使用网络举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享网络家园的浓厚氛围。
【新闻观察:网民权益保护】
今天的新闻观察员是许晓露。中国网民权益保护问题,事关数亿人之众,真还不是小问题。那么保护网民权益的对策又在哪里呢?
正是因为没有得当的对策,所以中国网民权益保护变得那么艰难。
【网民权益损失惨重 平均一年逾千亿】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从2014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三年。我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年网民因各类侵权遭受的损失合计达1434亿元。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网民遭受的损失所有减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可是,2016的报告中,网民遭受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915亿元,又增长了。这说明,目前我国网民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依然十分严峻,网民权益保护的现状与网民的普遍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
【法律保障、维权渠道尚不完善】
报告中显示,近两年,网民遭受经济损失大多是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前段时间,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五月份,厦门市公安局特勤大队抓获了一批非法倒卖、持有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上百万条。其中包含姓名、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基本情况,还包括银行贷款记录,信用卡信息等,这些详细信息足以让一个人变得完全“透明”。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渠道,从“同行”手中购买公民个人信息,每条信息最贵不过三毛钱。有了这些信息,网络诈骗变得轻而易举。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网民的权益该怎么保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自身的特性,导致治理困难;另一方面,《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三年了,报告中的数据让网民陷入无尽的担忧,但是三年来,我们还是没有等到一个全面、系统、专门的法律体系和维权渠道,来堵上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来保障网民的权益。究竟有没有把网民权益真正当回事?!
【没有网络安全 何来网络强国】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的实施,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也进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领域,借助互联网的各种新型犯罪层出不穷,网络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我们要建设网络强国,要繁荣网络经济,但是没有安全,又何来强大和繁荣。身为一名普通网民,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然而面对防不胜防的侵权诈骗,我们希望能有一张更强大的保护网,保护小我和大家。(来源:厦门电视台;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