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0月23日上午,青岛市召开“擘画教育新蓝图 奠基城市新未来——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介绍发布了《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构建了“双线贯通(集成化+智能化)、双轮驱动(场景驱动和人才驱动)、两项保障(基础环境+政策机制)”的数字教育体系,致力于培育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形成数字化开辟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态。
青岛市数字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重塑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导向、数字赋能、以人为本,聚焦五育并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把握智能时代育人规律,完善数字教育体制机制和应用体系,健全优质资源供给共享机制,完善师生素养能力提升机制,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未来教师、打造未来课堂、建设未来学校。校长数字化领导力、教师数字化胜任力、学生数字化学习力显著增强;与教育强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价等新型教育场景加速生成;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形成数字化开辟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和赋能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形态。
三、重点工程
(一)数字环境提升工程
1.提升网络环境。研制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标准,推动实现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带宽达到10G、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全市教育网站和业务系统100%支持IPv6访问,教育城域网完成基于IPv6的整网改造。推动信息系统和部署环境的改造,建设教育信创云空间。建设不低于1000间智慧同步课堂,支撑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室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市委机要保密局,标黑体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建设智慧校园。建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体验、学习、探究、实践的新型学习空间。推动学科教室、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改造,推进学校图书阅读环境智能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需配备智能终端设备,有序推进学习终端应用。80%的学校形成智慧校园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筑牢网络安全。建立“市级统筹-团队运营-多级应用-单位主责”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监测、精准处置、上下联动、快速响应。为实施数据安全治理,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落实行业、领域数据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网络安全宣传,促进师生网络安全素养提升。(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
(二)数字资源集成工程
1.教育数字基座集成升级。市域内不低于90%的教育信息系统、个性化应用模块接入青岛教育e平台,实现教育管理、数字资源、应用服务“一网统管”。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齐鲁智慧教育平台和数字青岛体系全面融通。拓展备课授课、作业管理、家校沟通、课后服务等精品业务应用,推进平台集成向平台资源融通应用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教育数据集成规范管理。印发《青岛市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方案》,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办法,全面汇聚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重点在数据助推教育决策、教师培训、评优评选、教育管理和课堂分析上实施突破。指导各区、学校开展数据治理,推进教育数据分级开放共享,逐步完善校、区、市的数据汇聚和统计分析,形成全市教育系统数据“神经网络”,打造“层次性、多样化”数据应用场景100个。(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优质资源汇聚集成共享。建立数字资源融通和评价审核机制,持续做好“名师导学课”建设,立足教学实际需求与教学难点痛点,打造“青快学”优质资源品牌,建成基础教育学段重难点知识目录及小微短视频。建成数字资源应用体系,为学校提供优质适切资源服务。指导区市、学校内生高质量、高可用度的资源,支撑“五育”融合、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教育智能升级工程
1.加强人工智能前瞻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本地化应用,开展大模型预训练和微调,构建“市-区(市)-校”三级协同应用机制,推出“智能问数”“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一批智能应用。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课题,支持学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在安全区域开展语料训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稳妥有序发展和规范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2.构建人工智能赋能体系。推出一批人工智能赋能“五育”融合发展的应用范式和示范场景,加速构建“师-生-机”协同的教育生态。研制《青岛市人工智能创新课堂标准》,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出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学习智能教育案例300个。提升基础算力供给和调配能力,鼓励学校用好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工具,推动实现智能备课、智能辅导、智能教研,遴选50个“人工智能+教育”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品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升级。落实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版)》,优化“一纲多本”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联合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等研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支持。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基地和泛在学习空间,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全市中小学高质量开齐开足人工智能课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数字场景赋能工程
1.赋能教学变革。落实《青岛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依托智慧同步课堂、虚拟教研平台等,推动实现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实现“精准教”“个性学”,评选600节数字技术融合优质课,遴选数字化融合优秀课例300节。新增3000个在线数字资源,数字教学资源覆盖全部重点专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助推身心健康。围绕学生身心健康,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推动数字技术与体育、美育、德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深度融合。建设全市中小学学生健康一体化系统,构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数字画像。建设家校社教联体服务平台,探索建设家庭教育智能体。鼓励幼儿园开展数字赋能实践,探索幼儿入离园智能管理、幼儿运动健康常态检测、活动观察与分析等典型场景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实现精准评价。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教师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等评价,实现精准评估与数字督导。建设中高考数据分析网络平台,提升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能力。利用数字化创新评价工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更加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探索“数字画像+精准培训+智能评价”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促进教育治理。推动数字技术融入管理、服务各环节,推进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入学报名、招生录取、学籍管理等的“一网通办”。加强“智慧监控”“智慧消防”“物联网报警”等设施设备,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增加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智能化建设,实现财务资产数字化管理。提升校舍管理、校服管理、食堂管理服务能级,实现学校后勤数字化管理。开展招生考试智慧客服、智慧考点和无纸化考试建设。构建“青岛籍毕业青年人才跟踪平台”,打造招生考试、人才引进“一次办好”服务品牌。强化青岛市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5.推动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学龄人口变化,整合学业数据、资源调配、师资动态等全维度信息,实现数字赋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动态调整学区规划、课程优化等关键决策。探索“一校一模型”应用,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决策各环节,有效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五)数字素养培育工程
1.深化数字人才培养。深入实施“151”数字化人才工程,构建数字素养基础标准和发展评价体系,建成数字化人才培养“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和“市+区(市)”培训体系,推动校长教师主动适应数字教育变革,新增培育300名数字化领航校长、200个首席信息官(CIO)、20个数字化领航工作室,培育全国教育数字化专家3-5人。〔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夯实学生数字能力。构建数字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机制,将数字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鼓励学校开展课程体验、实践操作、跨学科融合等类别活动,提升学生应用与创造能力。创建“五基三阶”人工智能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办好人工智能竞赛、嘉年华等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舞台,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学生。承办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NOI2026),力争全国信息学奥赛奖牌数量10枚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青岛市教育局成立数字教育研究院和领航工作室,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构建标准规范体系,优化项目审批、采购配置、风险防控和数据管理等流程。各区(市)教育部门、学校成立数字教育推进专项工作机构,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行动、分级推进,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高效推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二)协同创新,加强激励机制。发挥数字教育研究院大数据中心和教育数字化领航工作室的带动牵引作用,推出一批数据应用、智能应用的案例和场景。健全数字赋能教学激励引导机制,开展数字化赋能教研和人工智能教研,定期开展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优质课、教育课题等评选。(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多元投入,加强资金保障。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支持教育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鼓励各区市、校加大对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教育产品研发、数字教育试点、网络安全等项目的投入,强化经费保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四)以评促建,加强督导评价。强化教育督导评价,将教育数字化推进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对学校的评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字化转型监测工作,不断提升应用成效。(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五)示范引领,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和宣传试点工作经验,创新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氛围,以试点示范突破工作难点重点,形成更多具有青岛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