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黑五网一”大促来临之际,多国纷纷宣布取消小额免税政策。11月26日,英国财政部宣布将取消价格低于135英镑的商品的关税豁免政策。11月24日起,德国将实施针对我国跨境电商的新税收政策。此外,今年以来美国、英国、乌克兰、巴西、俄罗斯、日本等多国均已宣布取消或降低免税政策。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特邀专家研究员朱秋城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 独家专访。
朱秋城表示,跨境电商“免税”红利的快速退潮一定是大势所趋,标志着中国跨境电商正式告别“野蛮生长”。德、美、英、乌、巴、俄、日等几乎同时收紧小额包裹关税,既是疫情后财政“补缺口”之需,更是数字经济规则重构的缩影:全球正把“数据流动+税收主权+产业公平”置于同一框架下监管。对中国卖家而言,23%增值税不是简单加价,而是触发“选品—定价—履约—合规”全链路重塑的信号弹。短期看,海外仓、IOSS、独立站溢价将成为“缓冲垫”;中长期看,只有沉淀品牌资产、把供应链弹性做在前端,才能把“税痛”转化为“质效”升级的新起点。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低价,而是全球合规能力与本地价值创造。
朱秋城认为,免税时代结束,真正意味着低价模式的终结,品牌时代启幕,跨境电商未来一定是品牌化,品质,差异化和体验感。经过这样多年发展,全球小额免税的十年红利期正式落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跨境电商的冬天,而是“分层出清”的开始:低端白牌将加速被关税成本挤出;腰部工厂型卖家通过海外仓+合规溢价完成“二次品牌化”;头部 DTC 品牌借助专利、内容、社群,在 50–150 欧元价格带建立“高税也扛得住”的护城河。危机永远是检验模式的最好试剂。当制度套利归零,唯有技术、品牌与供应链深度,才能帮中国卖家在全球税改风暴中走出一条“贵得有理、税得透明、退得放心”的新海程。
朱秋城分析,各国取消跨境电商免税政策的核心动机高度一致,可用“三座大山”概括:财政失血、产业失衡、政治情绪。具体拆解如下:
财政动机:堵住“百亿级”增值税黑洞
- 德国:2024 年仅中国小额包裹就造成德国 100 亿美元增值税缺口,相当于其年度公民补助金支出的 6%。
- 美国:800 美元 de minimis 取消后,CBP 估算 2026 财年新增关税与增值税收入 220 亿美元,可部分对冲《通胀削减法案》的财政压力。
结论:疫情后各国社会福利支出飙升,小额包裹成为“最容易征收的税源”,先拿中国包裹“开刀”最顺手。
产业动机:本土零售“8 亿欧元损失”倒逼政府
英国 Next & Primark:联名致信财政部,“海外平台免税 30% 价差让实体店成为不公平竞争的牺牲品”,实体零售下滑→租金暴跌→失业上升→地方税收减少,政客必须“选边站”:选票在本土,不在深圳华强北。
政治与安全动机:给“中国小包裹”贴上原罪标签
-美国国会:将 fentanyl(芬太尼)(芬太尼)、强制劳动、数据安全与 800 美元豁免捆绑听证,给加税赋予道德正当性。 在中美、中欧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小额免税”已被重新框定为“国家安全漏洞”,而非单纯的贸易技术问题。
制度动机:邮政终端费改革创造“可乘之机”
- 2021–2025 万国邮联终端费过渡期满,2026 年起各国可自主设定 inbound 小包费率,免税+低邮费“双红利”即将同步消失。
各国取消免税,表面是“税收公平”,本质是“财政自救+产业保护+政治表演”的三重奏;中国包裹只是最容易瞄准的靶心,而免税制度本身成了最顺手的提款机。
专家介绍:朱秋城,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特邀专家研究员,现任宁波新东方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外贸、跨境电商一线业务近20年,2007年阿里巴巴浙江地区十大网商,2015年阿里巴巴外贸圈年度受欢迎名人堂导师。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长期关注跨境电商,提供包括:媒体、报告榜单、供应链融资、营销、培训等服务,是跨境电商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跨境电商业内人士,欢迎合作洽谈咨询加微信:www-100e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