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新浪微博近期有不少大动作,前脚刚推出整治僵尸粉的举措,随后就上线粉丝服务平台。
窥豹一斑。可见的一个变化是,以新浪为代表的国内微博在产品和市场发展越发理性,而微博之间的博弈也已从单纯拼用户数覆盖,开始转移到优化产品、提升用户质量及平台生态建设上。
流血的转折点
这种变化的得来可谓来之不易。
其中,名声更盛的新浪微博更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种代价最主要表现在其商业化道路的探索上。
比如,其推出的微任务、粉丝通等营销产品,一方面被指产品体验不如第三方营销公司如微博易等,更重要的是,因制造广告信息,影响微博平台生态而广受用户诟病。
Page card算是产品形态比较成熟的产品,为商家提供了可供增值的多项服务,但其变现能力如何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因强行往用户feed流中插入不相关广告,而被用户不断吐槽。
最具想象空间的是新浪微博与阿里的合作,但让业界失望的是,双方并没有基于此开发创新的社交电商产品,反而变本加厉的贯彻了“广告”路线,让现在的微博成为淘宝广告的集散地,被用户戏称为“淘宝版微博”。
将近的双十一,不少人都在猜测新浪微博到底能为阿里带来多少真金白银,乐观悲观者都有,但不管怎样,如此简单直接的合作方式,在用户层面并不受欢迎,微博上因此功能而休博的网友并不在少数。
现在,新浪微博开始了肃清僵尸粉和推出粉丝服务平台等举措,这种转折值得拍手和期待,也可看做是其对此前探索道路的反思。
据笔者的观察,在商业化上,腾讯微博显然有点慢。今年仅推出了一款名为“智汇推”的产品。不过有意思的是,智汇推主打原生广告概念,即广告是内容的一部分,比如说你是一个网友,你在最近的的几天内,一直在微博上关注星巴克事件,并发表言论,可能就在你发表这条言论的微博下方出现一条咖啡购买优惠券推广微博。
目前智汇推“钱”景如何,还有待观察,但至少不骚扰用户的商业化产品是笔者不反感的。
平台战争:开放+产品
粉丝/听众数量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微博平台竞争开始走向持久战,那么决定战局的关键要素在哪里呢?
一方面即产品体验的提升,这是to C的角度。这个如上所述,即使此前因过度商业化而对用户体验不够重视的新浪微博都开始有了转折,通过各种措施优化用户体验,一直以产品见长的腾讯更是对此尤其重视。
另一方面,即生态环境的打造,即如何提供好的开放平台环境,让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入开发,提供给用户多元化的产品价值,同时基于此进行良性的商业化开发,实现客户、平台与用户的三赢,这是to B的角度。
在开放问题上,新浪微博同样有着和商业化探索一样的曲折。最开始,其提供了比较不错的开放政策及接口资源,一时间基于平台的第三方开发者云集,但这种状态在2012年后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其最先封闭了私信接口,又在2013年发布新开放平台政策时大幅将接口资源收窄;尤其与阿里巴巴捆绑后,所谓开放几乎成了对阿里及阿里网商的开放,诸多政策几乎为网商所定制,对其他开发者扶持和价值立减。
“开放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小马哥这话说的并没有针对性,但如果放在新浪微博平台身上,确实可寻味之处颇多。
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与其商业化一样不见张扬。据腾讯开放平台副总经理侯晓楠公开介绍,和腾讯QQ、微信、QQ游戏等一样,腾讯微博也是基本上打通了腾讯各个流量平台开放的体系,这种“开放的能力”对第三方开发者而言不容忽视。据介绍,包括腾讯微博,在腾讯开放平台上有超过2万家企业产生了盈利,几十万创业者“已能够在平台上生活的很好”。
笔者注意到很有意思的一组数据,是第三方手机应用陌陌与腾讯微博战略合作的内部汇报邮件,邮件中透露出的数据令人惊讶,合作的三个月内,陌陌中绑定腾讯微博账号的日活跃用户达200万,从腾讯微博到陌陌的回流比在2-4倍之间。时下比较火的唱吧、啪啪都曾与腾讯微博合作,唱吧与腾讯微博合作近7天回流就高达500万。
不过还好,新浪微博目前的姿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新任新浪CTO许良杰近期不断提出“希望借助大数据推动微博从此前的媒体平台逐步转型为一个开放服务平台”、“将打通和梳理底层数据,跟合作伙伴、第三方开发者合作,把微博打造成一个社会化信息和服务平台。”。比如不久前,其开放了关闭达一年之久的微博私信接口。
但借用小马哥那句名言,新浪微博“开放的能力”局限度会比较大,可见的事实是京东、美丽说等已切断了与新浪微博的接口合作。(来源:快鲤鱼 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