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媒体评论>曹磊:央行监管第三方支付网购市场将严重受限
曹磊:央行监管第三方支付网购市场将严重受限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9日 11:30:13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金融研究员曹磊在接受《石家庄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去年移动支付才只有通过手机购物一个场景,今年前三个月就已经迅速扩展到打的、线下消费等多个领域。场景多了,用的频率高了涉及的金额就更大,这可能也是引发央行加强监管的一大原因。

  “此次,央行的监管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限制第三方支付机构转账金额;另一方面,暂停虚拟信用卡和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曹磊说,“前者将扼杀一大批网购族以及电商企业,对电子商务企业无疑是沉重一击。”

  网购市场发展可能将严重受限。在曹磊看来,“近年来,以网络购物网络团购、网络理财为代表的网络消费已经渗透于各行各业,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同时,更是限制了网络经济市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将会引起众多消费者及商家的不满;但无论实施与否,央行此举极大地凸显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强势监管态度与绝对话语权。”

  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原题:《二维码支付进入冷静期》

  近日,被炒的沸沸扬扬的故事主角,莫过于央行。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被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始于去年下半年的这场互联网金融盛宴,遭遇急刹车。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此前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一事,是出于防控风险的考虑,并非终止相关业务。

  疾驶中的二维码支付,突然装上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刹车闸。押宝在二维码支付这条产业链上的公司,此刻都屏息以待,安全性的考量是他们眼下共同面对的最大关卡。

  移动支付已融入生活

  便捷的移动支付正在改变人们生活,无数在以前看来不可思议的支付场景变为现实。

  用手机购物、用支付软件交水电费……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手中现金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便捷的手机操作和快速的转账交易。北京市民杜明刚刚购买了一台“拉卡拉”,将糖块大小的刷卡器插在手机耳机接口处,还款、交费等繁琐的支付行为在刷卡后即可一气呵成,“方便极了!”

  在一些消费场所,刷二维码购物甚至可以得到优惠。记者在市内一家店面结账时,店员问:“有没有开通支付宝?刷那个可以减5元。”从转账到购物,再到理财,移动支付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也只是开始。

  前段时间“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快速普及,“去菜市场都打车了。”出租车司机于师傅说,“补贴比花的都多,付钱几秒钟就搞定,还免去了找零的麻烦。”

  在许多人的手机里,类似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等支付软件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利用它们可以实现声波支付、AA制收款、理财产品购买等一系列常用功能。“手机装上这些软件我基本上可以不带钱包,不用现金!”有朋友对记者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携手机“走遍天下”。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的普及给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便捷支付服务,国内各类商家也在逐步拓展支付渠道,在获得良好收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消费者的线上支付习惯。

  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支付宝占比20.37%、财付通占比6.69%,两者所占比重仅次于银联商务,分列二、三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移动支付市场,总体交易规模1.3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800.3%,支付宝占了其中69.6%的市场份额,拉卡拉、财付通分别占到17.8%和3.3%。

  一时间,“互联网金融”深入人心,移动支付风头正劲。

  二维码支付“踩刹车”

  从去年起,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眼下,腾讯与阿里,互联网业界的两大巨头谁将发出第一张“虚拟信用卡”,成为本月伊始互联网金融业最热门的话题。

  但这个话题仅仅争论了三天就戛然而止。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确认,央行已下发通知,要求暂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条码)支付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央行称,相关支付产品安全性有待完善。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业内议论。反对者认为,一刀切叫停是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扼杀”,而支持者则认为在金融领域,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只顾着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

  然而,和支付便捷一起出现的交易风险亟须引起重视。

  3月24日,针对暂停二维码、虚拟信用卡一事,央行首度进行了公开回应。

  对于二维码支付,央行称,二维码在制造业、物流业、零售业等领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际国内对二维码技术在移动支付方面有所尝试和拓展,但总体上有关技术、业务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标准,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一是二维码生成机制和传输过程存在风险隐患;二是支付终端的安全性较难保障;三是二维码支付指令验证手段较为单一,安全性屏障不够。

  近年来,国内已陆续发生了许多关于二维码支付的风险案件,客户因为扫描二维码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账户资金被盗。在没有建立相关安全技术标准、统一的业务规则和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安排的情况下,拥有上亿用户的支付公司全面推广二维码支付可能引发的多种风险难以想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去年移动支付才只有通过手机购物一个场景,今年前三个月就已经迅速扩展到打的、线下消费等多个领域。场景多了,用的频率高了涉及的金额就更大,这可能也是引发央行加强监管的一大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二维码实际上是一个编码方式,把图片、文字信息等都可以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然后通过摄像头识别,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途径,二维码没有生成主体的限制,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有支付安全专家表示,二维码是因为没有SE(安全元件)这样的一个安全保障,谁都可以去网站上生成,所以显得不安全。

  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最终环节,其风险把控决定了整个产品的风险水平,如果不加以重视,消费者的金融消费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专家认为,除常规防线防范外,还应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健全线上线下支付体系。

  互联网金融创新步伐或放缓

  一直以来,线下收单市场都还是银联商务的天下,不过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等非银机构也正在布局这一市场。二维码支付业务被叫停之后,第三方支付公司介于线上和线下之间的支付方式,甚至一些正在谋求O2O转型的传统零售业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2013年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59.8%和33.5%。从当前线上及线下的支付规模来看,线下的规模远大于线上。那么一块大市场,那些已在互联网金融支付领域取得优势的支付公司当然不愿放弃。

  近日,微信支付、拉卡拉等纷纷发布新产品进入线下POS市场。据了解,曾在去年8月被央行暂停过线下POS业务的支付宝,如今也在大力发展“当面付”,布局线下收单市场。

  线下支付的概念不仅只包括POS机,还有像二维码支付等一些新型的支付方式。“现在支付宝发展线下的‘当面付’,其实和原来被禁止的线下POS性质一样。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线下这块是不会放弃的。”上海市现代商务促进中心副秘书长孟宪煌表示。

  至于拉卡拉新近推出的移动新品POS,孟宪煌认为,这正是打了擦边球,POS机是有国家安全标准的,而二维码支付等还没有经过其安全性认证,但只要合规,重返市场的可能性很大。

  “此次,央行的监管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限制第三方支付机构转账金额;另一方面,暂停虚拟信用卡和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金融研究员曹磊说,“前者将扼杀一大批网购族以及电商企业,对电子商务企业无疑是沉重一击。”

  网购市场发展可能将严重受限。在曹磊看来,“近年来,以网络购物网络团购、网络理财为代表的网络消费已经渗透于各行各业,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同时,更是限制了网络经济市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将会引起众多消费者及商家的不满;但无论实施与否,央行此举极大地凸显了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强势监管态度与绝对话语权。”

  其实,O2O的兴起让手机支付改变了生活服务以及传统行业模式,“央行对二维码等创新支付的暂停,不仅打乱了支付宝、腾讯等巨头的O2O支付领域布局,更是对电商开展‘过度创新金融’业务的一强有力‘警示信号’。”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或将有所放缓。”(来源:石家庄日报 文/林青)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