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跨境电商>“亚马逊税”首次超50% 小型卖家盈利越来越难
“亚马逊税”首次超50% 小型卖家盈利越来越难
网经社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4日 10:01:35

(网经社讯)2月14日消息,为应对销售增长放缓和成本上升问题,亚马逊(AMZN.US)正在从其在线市场上销售产品的近200万家小企业那里榨取更多的钱。

  据网经社跨境电商(CBEC.100EC.CN)获悉,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研究,在2022年,亚马逊从每笔销售中收取的平均费用比例首次超过了50%,该研究对卖家的交易进行了抽样调查,时间可以追溯回2016年。该机构计算了在亚马逊上销售商品所需的总成本,包括每笔销售的佣金、仓库存储、包装和物流以及投放广告的费用。卖家不是必须要向亚马逊支付物流和广告费,但大多数商家认为这些是在亚马逊上开展业务的必要部分。

  数据显示,卖家已经连续六年为每笔交易支付的更多,由于亚马逊早前能够吸引新客户并让卖家迅速增加销售额,所以卖家能够承担这些费用。但当新冠防疫封锁措施放宽后,人们又开始旅行和外出就餐,网上购物失去了推动力。去年,亚马逊出现了其历史上最慢的销售增速。

  消费者比新冠疫情期间更注重成本,因此亚马逊的商家不愿提价。这一现实再加上支付给亚马逊的费用稳步增长,意味着许多卖家很难赚到钱,这使得一些卖家自己处理送货服务,并减少在亚马逊网站上投放广告的广告费。

  Marketplace Puls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uozas Kaziukenas称:“对于这些小企业来说,盈利越来越难,因为他们花在亚马逊服务上的钱越来越多。亚马逊可能很想继续增加费用,因为其处境很艰难,但公司必须达到某种平衡。”

  亚马逊发言人Mira Dix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指出,亚马逊卖家选择使用其物流服务是因为,平均而言,亚马逊收取的费用比其他运输公司的替代服务的价格低30%,而且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购买广告。她表示,亚马逊收取的费用反映了公司自身的成本和投资。

  在销售放缓的情况下,维持利润是亚马逊核心在线零售业务面临的重大挑战。如果没有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这一盈利的云计算业务,亚马逊去年可能会出现100亿美元的运营亏损。公司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正试图通过裁员1.8万人和将公司的重点缩小到关键增长领域,而不是投资于分散的新设备和服务组合来恢复平衡。

  为了应对成本上升问题,亚马逊在2022年将美国Prime订阅计划的年费提高了20美元。上个月,公司宣布,计划对低于150美元的在线杂货订单征收费用。亚马逊卖家不能控制亚马逊收取的佣金,也不能控制包装和物流等方面的费用。他们唯一能控制的是广告,有迹象表明,卖家们正在减少投放广告。亚马逊在假日季度的广告收入增长了18.9%,增幅仍然强劲,但与上年同期32.2%的增速相比,出现了大幅放缓。

  亚马逊前高管、现任在线营销咨询公司Pacvue总裁的Melissa Burdick指出,亚马逊正在将其网站上的更多空间用于投放广告,这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广告销售空间,但也使每个广告投放位的价值降低了。她表示,衡量点击广告后购买产品的购物者数量的转化率,去年每个季度都在下降。Burdick称:“对于卖家来说,购买亚马逊上的广告空间并不像过去那样成功。很多卖家选择提供折扣而不是投放广告,因为购物者对折扣的反应更强烈。”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亚马逊税收原创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