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淘宝村研究微报告2.0》摘要
《淘宝村研究微报告2.0》摘要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07日 08:48:1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在异乡打工奔波,不如回村干淘宝”,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前不久,在浙江丽水召开的首届“淘宝村高峰论坛”上,阿里研究中心发布《淘宝村研究微报告2.0》指出,淘宝村不仅吸引一度外出打工的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村“空巢”现象带来的老人赡养、儿童教育等问题也在淘宝村得到改善。阿里研究中心表示,“网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土社会的重构。”去年净增46万家农村淘宝网店根据阿里研究中心的定义,“淘宝村”是指网商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且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这些农村网商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淘宝村研究微报告2.0》指出,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已发现各种类型的淘宝村20个,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7个省,涉及家居、服装、箱包、农产品、小商品、户外用品等品类。全国20个淘宝村网店总数约1.5万家,带来直接就业6万人,较2012年同比增长50%。

  阿里研究中心认为,淘宝村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加速向农村渗透。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新增网民中农村网民占54.4%,达1.65亿,占网民总体比例为27.9%,比2012年增加约908万人。另一方面,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了低成本的网络创业途径。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1月30日,淘宝网(含天猫)上正常经营的注册地在农村(含县)的网店数为203.9万家,比2012年底增长24.9%,其中注册地在村镇级的为105万家,比2012年底增长76.3%,净增46万家农村网店,规模日益庞大的农村网商群体是淘宝村形成的基础。此外,中国农村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社会属性、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及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的存在,也是淘宝村形成的重要原因。

  《淘宝村研究微报告2.0》认为,与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模式对比,淘宝村模式更具有可复制性,对资源优势的依赖性更低。已发现的淘宝村中,45%是在没有相关产业基础的情况下从无到有成长起来。对我国缺少资源优势的广大农村来说,淘宝村的可复制性具有重大意义。产业集群效应明显需要指出的是,扩散化体现了淘宝村的辐射效应。单个淘宝村成长起来后,会带动周边乡村的电子商务创业,使淘宝村从“村”向“镇”扩散和蔓延,从而具有产业集群的雏形。例如,江苏沙集镇东风村带动了整个沙集镇发展家具网销产业,成为睢宁县的一个电子商务集聚区,甚至带动周边不远的江苏宿迁市耿车镇也诞生了一个新的淘宝村。类似现象在浙江义乌青岩刘村、山东博兴县湾头村、山东曹县大集乡等地也开始出现。从镇再往上延伸,则有向“淘宝县”层次发展的可能,在江苏沭阳、浙江义乌、河北清河,淘宝村向县城渗透的趋势十分明显。

  阿里研究中心预计,未来几年内,随着电子商务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影响日益加深,淘宝村的数量将会加速增长,经营产品的种类也会更加丰富,从家居用品、服装、小商品拓展到更多品类。(来源:上海金融网 文/李思 编选:网经社)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淘宝天猫网店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