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媒体评论>曹磊:捞一把就走心态催生刷单 要加强平台管理
曹磊:捞一把就走心态催生刷单 要加强平台管理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0日 16:02:3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经营。要改变这种情况,完善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网购平台的管理,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提高网络交易平台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范意识。

  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双12”前网络卖家“刷单”忙》

  “双12”即将来临,在消费者们装满购物车的时候,各位商家也开始忙活起来。有的商家做好准备,以迎接蜂拥而至的订单,有的却在找刷单公司帮助刷单。毕竟,好多消费者在网购的时候喜欢根据销量来作为是否购买的依据。

  刷单公司开始大规模招聘

  “招聘‘双12’刷单兼职员,佣金最低5元起,当天结算,绝不拖欠。不需要任何流动资金,只要有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加入我们,一单只需要10-15分钟,包教包会。只要会网购就会刷单,简单易学。”这几天,一家刷单公司在某DM杂志上连续发布招聘信息。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是一些网店刷单的高峰期,所以他们在各地招聘,其实他们是家南方的公司。

  而昨天,网购族王女士也发现自己选购的女包中,销量过高的链接中的不少评论疑似假评论。例如一款自称为真皮的手拎包,打开差评里面竟然都是好评,再看好评里写的也都是天花乱坠的。

  “我哪里知道好评全是假的,是他们花钱‘刷’来的。”王女士说。

  捞一把就走心态催生刷单

  说到刷单现象,其实也一直是电商平台深恶痛绝的,早在今年“双11”的时候,北京一家电商就开始了反腐工作,一方面查处自己工作人员的贪腐行为,另一方面也警示商家。近期,有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向法院正式递交起诉书,状告刷单平台涉嫌严重危害市场竞争秩序,索赔标的216万元,据称这也是“全国首例电商平台状告刷单团伙案”。

  那究竟为什么刷单屡禁不止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驱使,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在网络这个“自由时空”中为所欲为。此外,一些网站的经营者仅仅注重短期效益,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经营。要改变这种情况,完善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网购平台的管理,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同时提高网络交易平台参与者的诚信观念、规范意识。

  评价长篇说好的多为刷单

  那我们在网购的时候如何能辨别是否存在刷单行为呢?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姚建芳分析师为大家做出提醒。首先,消费者可以看店铺评分和成立日期。店铺评分一般没有造假的成分,消费者还可以看到店铺的各项内容指标,从而比较分析出店铺的真假。一般来说,店铺成立时间比较长的,相对来说信誉会更好一些。对于新成立的店铺,如出现大量的成交量和好评,需提高警惕。

  其次,看评价数量和交易数量的比例。交易数量庞大,评价数量却寥寥无几,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因为退货量大导致的。因为退货只记交易量,没有评论,仅有的评价可能都是刷的。

  至于评价内容也能看出来,主要看好评内容。好评中长篇累牍都是好,这样的好评多半都是刷出来的。(来源:沈阳晚报 文/邓丽婧)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曹磊邓丽婧刷单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