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自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态度出现戏剧性变化。从最初要求中国供应商自行承担高额关税,到短短20天后迫于库存压力选择自行吸收关税、恢复中国进货。据《南华早报》报道,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制造商已接到沃尔玛等美国主要零售商的通知,要求其近日恢复发货。江苏省和浙江省是受中美贸易战重创的出口大省。据报道,周一宁波一家大型文具和办公用品出口商收到沃尔玛的通知,恢复对美国的正常发货。该公司表示,新进口关税的成本将由美国客户承担。
沃尔玛的“变脸”:从强硬施压到无奈妥协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约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后,沃尔玛最初的反应是试图将成本转嫁给中国供应商。据《南华早报》报道,沃尔玛等美国大型零售商一度要求中国制造商自行消化关税上涨部分,否则将减少甚至取消订单。
然而,这一策略仅维持了不到20天。由于中国供应链短期内难以替代,加上美国本土库存告急,沃尔玛最终选择让步,通知江苏、浙江等地的供应商恢复发货,并承诺由美国客户承担新增关税成本。宁波一家大型文具出口商证实,已收到沃尔玛的恢复订单通知,且关税不会由中方承担。
中国供应链不可替代:沃尔玛的“断供焦虑”
沃尔玛的妥协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最大零售商,其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制造:
商品占比高:沃尔玛销售的日用消费品中,约70%来自中国,尤其是服装、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
短期难替代:尽管部分企业尝试将产能转移至越南、印度等地,但中国成熟的产业链、高效率的物流和规模效应仍无可比拟。
库存压力紧迫:美国传统年底购物季临近,若因关税问题导致缺货,沃尔玛将面临巨大销售损失。
此前,包括Target、Costco在内的多家零售巨头已警告,加征关税将导致商品涨价,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沃尔玛的“服软”进一步证明,在贸易战中,美国企业并未占据优势,反而因供应链僵局陷入被动。
贸易战的反噬:美国零售商与消费者的双重压力
沃尔玛的态度转变,反映了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冲击:
零售商利润受挤压:若自行吸收关税,企业利润率将下降;若转嫁给消费者,则可能抑制消费需求。
通胀风险上升:摩根大通预测,新关税可能导致美国普通家庭年均多支出1000美元。
供应链混乱加剧:频繁的关税政策使企业难以制定长期采购计划,推高运营成本。
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已多次呼吁政府停止加征关税,称这将“损害美国企业和就业”。沃尔玛的案例表明,在全球化分工的今天,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最终可能伤及自身。
中国制造韧性凸显,出口大省迎转机
江苏、浙江作为中国对美出口的核心省份,在贸易战中首当其冲。此次沃尔玛恢复订单,为当地企业带来喘息之机:
短期订单回暖:文具、纺织品等日用消费品需求稳定,美国零售商补库存意愿强烈。
长期升级加速:部分企业正通过自动化、品牌化提升附加值,降低对价格战的依赖。
多元化市场布局:欧盟、东南亚等市场占比提升,对冲美国市场风险。
不过,贸易战的不确定性仍存。若关税进一步升级,沃尔玛等企业可能被迫重启供应链调整,但短期内“中国制造”的地位仍难撼动。
沃尔玛的“妥协”揭示了一个现实: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企业无法轻易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尽管政治层面鼓吹“脱钩”,但商业逻辑最终占据上风——成本、效率和市场需求决定了企业行为。
对中国制造商而言,这一案例再次证明其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但也警示需加速转型升级,以应对未来的贸易环境变化。对美国政府而言,贸易战的代价正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政策调整的压力日益增大。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沃尔玛的“变脸”已为贸易战的经济账提供了一个鲜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