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物流科技>艾媒:《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专题报告》(PPT)
艾媒:《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专题报告》(PPT)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18日 09:43:29

(网经社讯)数据显示,近五成网民认为人流拥挤和信息提醒不准确是轨道交通的主要问题。智慧交通将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和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管理,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或成智慧交通的重点。                

  2018年11月8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专题报告》。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五成网民认为人流拥挤和信息提醒不准确是轨道交通的主要问题。智慧交通将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多种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和高速公路的智能化管理,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或成智慧交通的重点。 

  On November 8, 2018, iiMedia Research, global leading new economic data mining and analysis organization, authoritatively released  "2018   China Smar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Special Report". According to iiMedia  Research data, nearly 50% of netizens believe that crowded people and inaccurate  information reminders are the main problems of rail transit. Smart  transportation will rely on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chiev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nd highways, and the focus of cooperativ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atic driving 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iMedia Report | 2018 China Smar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Special Report"  full HD PDF version of 67 pages, click the download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article to download the report.)

 

  从智能交通迈向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ITS)行业发展的起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欧洲日本开始了智能交通的研究。“由国家统一规划、投入充足、发展迅速”是美国ITS发展的特点;日本拥有独具特色的VICS系统,ETC技术应用广泛,并且启动SMARTWAY计划;欧盟强调国际(主要是洲际)合作和标准化、强调综合运输系统智能化、重视通信和车载设备等。

  智慧交通关键技术

  智慧交通产业链结构图

  中国智慧交通(ITS)行业发展背景

  中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18中国智慧交通城市发展排行榜

  北京(95.17)、成都(85.20)、广州(81.69)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指数位列前三。智慧交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2018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热点

  “智慧交通”相关话题热度高涨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及运营模式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

  中国公交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智慧公交关键技术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智慧高速五大模块

  智慧高速关键技术

  公交地铁成网民短途出行主要交通工具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短途出行交通方式使用频率调查中,综合使用频率最多的是公交出行,其次是地铁。

  高铁动车在长途出行中最受网民青睐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长途出行交通方式使用频率调查中,高铁动车是网民最常选择的交通方式,其次是火车和飞机。

  网民选择交通工具奉行安全第一,便捷第二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4.9%的网民在选择交通工具时主要考虑安全程度问题,另外,考虑搭乘方便的网民占比63.3%。

  手机地图APP是获取交通信息主要途径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获取交通信息主要途径方面,通过手机地图APP方式的网民有72.3%,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获取信息的网民有46.5%。

  到站提醒成交通智慧化满意度最高的服务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交通智慧化信息服务水平满意度调查中,网民对到站提醒最为满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部分乘客在乘车期间会因玩手机、睡觉等情况导致错过站,“到站提醒”是让乘客感到暖心、周到的服务。智慧交通信息服务通过完善细节化的服务举措,将更能彰显“服务亮点”。

  应用实例——中国智慧轨道 

  应用实例——中国智慧公交

  应用实例——中国智慧高速

  中国智慧交通企业案例—佳都科技

  佳都科技——为交通构建“大脑”

  中国智慧交通企业案例—银江股份

  中国智慧交通企业案例—易华录

  2018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智慧交通海陆空全面发展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车联网等新技术,提高道路效用率和通畅化,通过采集大数据流形成人、车、城市的统一。未来智慧交通将形成“道路-轨道-无人驾驶-航空”覆盖海陆空全面发展格局,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城市道路或将不是主要交通载体,将会延伸至海上和航空。

  综合交通智能化协同与服务

  近年来中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得到快速发展,但多种运输方式间的信息交互服务滞后,制约综合交通协同与高效服务。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结合综合交通的发展和便捷出行的要求,未来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行智能化保障

  交通安全是中国交通领域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涉及交通系统的多个要素,必须全面综合改善交通安全水平,运输系统安全运行的智能化保障将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重点在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事故成因、演化规律、管控策略以及设计主动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人-车-路协调的角度实现交通安全运行防控一体化。

  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将成为智能交通的重点

  合作式智能交通将无线通信、传感器和智能计算等前沿技术综合应用于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信息交互和共享,首先实现车辆运行的安全保障,其次实现绿色驾驶和交通信息服务,是集安全辅助驾驶、路径优化、低碳高效等多目标统一的新服务,将成为智慧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智能交通的特殊要求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智能交通高速移动的交通工具间、交通工具与基础设施间的可靠数据交互和流数据计算的要求,对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和5G移动通信中低延时为一个重要指标,对交通安全应用技术提出新要求,推动智慧交通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

  智能交通产业生态圈跨界融合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出行者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完善和智能的服务,将是智能交通系统面向公众服务的重要方向。这些服务的提供加速交通产业生态圈的跨界融合,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来源:艾媒咨询;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