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电商已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引擎。电商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模式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对此,网经社征集业内专家、高校教授、投资人等予以解读。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段积超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 #网经社 独家专访。
段积超表示,如果借用辛顿的“小老虎”比喻,电商就业路上有五大拦路虎,对策则是驱赶拦路虎,建设五大就业新基建。
一、电商就业路上的五大“拦路虎”
1. “棉花糖”就业
电商创造的就业岗位像“棉花糖”——外表蓬松庞大(数量多),但入口即化(保障差、稳定性低)。
大量岗位(网店主、主播、快递、客服)呈现“三低”(低门槛、低保障、低稳定性)。“个体户”和灵活就业者收入波动大、缺社保、发展模糊。体力岗位强度大、尊严感低、流动性高。
例如“618”期间,打包500单/日的中小商家坦言:“利润被流量费、快递费吃掉,不如打工,社保更是奢望。”——“虚胖”就业的典型写照。
2.“流量丛林”法则
平台规则犹如“热带雨林”,阳光(流量)被参天大树(头部)垄断,小树苗(中小商家)在阴暗处艰难求生。
算法与流量分配向头部倾斜,“直通车”、“坑位费”等导致流量成本畸高。中小商家被迫“输血”买流量,创业门槛抬高,生存空间压缩,带动就业能力锐减。
例如浙江服装电商:“规则多变,小团队靠不停‘投流’续命。利润薄如刀片,养活现有几人已不易,谈何扩张?”
3.“数字天堑”
电商就业红利像被“玻璃幕墙”隔开,东南沿海清晰可见,中西部农村却触不可及。
就业红利集中东南沿海、枢纽城市。中西部/农村虽受益于“农产品上行”,但在高附加值岗位(运营、营销、设计)创造上弱势。数字基建与人才匮乏是主因。
例如陕西苹果合作社:能卖货,但内容创作、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高薪岗位需从大城市“空降”,本地难留才,就业链断裂。
4.“规则无人区”
新兴业态劳动者在权益保障的“无人区”裸奔,缺乏法律“防护服”。
“平台用工”关系模糊,社保、工伤、仲裁成难题(如骑手被视为“合作”非“劳动”)。主播税收合规、版权纠纷等风险突出,监管滞后矛盾尖锐。
例如骑手工伤索赔无门、主播偷税被重罚等事件频发,法规跟不上业态飞奔的脚步。
5.“人才错位齿轮”
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如同“错位的齿轮”,运转不畅,摩擦生热。
高校电商课程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市场急需高端技能人才(运营、编导、数据分析)极度短缺,制约产业升级与就业质量提升。
例如MCN机构:“宁高薪挖角,拒招应届生。培养成本高,所学知识‘古董化’。”
二、打造电商高质量就业“新基建”
1.“定制盔甲”
为灵活就业者量身打造一套合身的“保障盔甲”,增强抗风险能力。
主要对策是探索灵活就业社保制度(网上缴、异地缴)。鼓励“平台+政府+保险”合作开发专属商保(覆盖职业伤害、大病)。赋能中小微:通过补贴、减税促平台降费(佣金、流量),设“创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与指导。
2.“双向四车道”
建设连接城乡、东西的“数字高速路”,实现信息与机会的双向高速流通。
主要对策是硬件+软件并举——强化农村物流冷链,加速5G/千兆光网覆盖。中西部建数字产业园区吸引服务商(代运营、MCN)入驻。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协会牵头建低成本公共直播基地、素材库、分析工具,降低创业运营门槛。
3.“人才直通车”
搭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人才直通车”,实现即学即用、无缝衔接。
主要对策是深化产教融合——高校联合头部企业(阿里、京东、抖音等)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课程、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大规模培训:将电商运营、短视频、数字营销等纳入国家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覆盖农民工、退役军人、毕业生等。
4.“防护栏+缓冲带”
为创新赛道设置清晰的“防护栏”(底线规则)和安全的“缓冲带”(试错空间),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平衡。
主要对策是明确法律关系——最高法/人社部出指导意见,厘清新型用工关系认定标准,推广电子合同规范权责。推行“沙盒监管”:在特定区域/平台试点新业态(直播/社交电商),探索适配的税收、消保等监管模式,成熟后推广。
5.“新航线与新引擎”
开辟跨境“新航线”,激活产业带“新引擎”,驱动就业航船驶向更广阔、更稳定的海域。
主要对策是发展跨境电商就业——支持产业带、独立站、海外仓,培育“微型跨国企业”,创造国际贸易、外语客服、海外营销等新岗位。推动产业带数字化:平台深度赋能传统产业带(义乌、佛山、许昌等)全链条升级,在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创造稳定岗位。
总结:电商就业,需从追求“棉花糖”般的虚胖规模,转向构建一片能滋养“参天大树”(头部)与“茂密灌木”(中小微)、连通“沃野”(区域均衡)、提供“安全栖息地”(权益保障)、拥有“活水源头”(人才供给)的可持续“就业森林”。破荆棘、架桥梁、开新路,方能实现从“有业可就”到“好业可成”的高质量跃迁。
专家介绍:段积超,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互联网+”和新质生产力专家,《互联网+兵法》和《新质生产力商业兵法》作者。清华大学互联网+”主讲老师、北京大学互联网课题组专家和北京通州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曾任两家500强企业电子商务“总司令官”,担任三普药业(600869)产业副总经理、远东电缆买卖宝总经理、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兼电子商务总经理,并担任多家企业和政府互联网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