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全文)
《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1日 15:39:3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5月20日,《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研究报告》今日发布。报告从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参与关注度、类型分布、用户获知方式、用户关注目的、被取消关注的原因等7个方面对2013中国微信公众平台用户进行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了微信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开通半年多的时间,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比较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九成的用户近半年内使用过微信,占比达到88.3%;其中,偶尔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最多,占比达42.5%,经常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占比达24.1%。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分析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关注度较高,但是实际活跃用户数量并非特别理想。

  实际活跃用户数量不理想,艾媒咨询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不满之处主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不佳,有用信息较少和缺少想要关注的内容等方面,占比分别达到34.5%,28.6%,和23.9%。总体而言,本调查发现建立在微信公众平台的二次开发市场需求比较大,目前国内已有云来网络等一些企业提供类似服务。

  那么用户关心些什么内容,什么才是最吸引用户的呢?调查发现,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关注最多的是资讯类公众平台,占比达65.7%,其次是搞笑/玩乐类公众平台和科技类公众平台,占比分别为37.1%和31.4%。

  用户关注公众平台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是无可厚非的。2013年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的关注目的方面,持“获取优惠/独家信息”目的的用户最多,达到34.3%;随后,26.0%的用户以“关注热点问题”为目的,还有22.9%用户选择“娱乐,打发时间”。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查分析认为,尽管微信在短期内赢得了市场和用户,微信公众平台也急速发展,但调查显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微信公众平台热度很高,但是实际营销效果和用户黏性比预期低;

  2、微信公众平台产生的信息量不足且实用性不佳,基于HTML5的二次开发很有必要;

  3、现今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微信公众平台并非唯一或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4、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并非最理想的方式,需谨慎对待其潜在的风险;

  5、“扫描二维码”行为十分流行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二维码只是一个入口,不应该被市场“神化”。

  6、总结过去迅速爆增的互联网产品轨迹,都具有一个特性:来的突然,去的迅速。无论是典型的开心网,还是微博等,微信模式虽然在短短的2年多收纳近4亿的庞大用户,但是是否成为市场刚需的依赖产品,不被下一轮新的产品替代,需要市场用时间来检验和产品方的努力。 (来源:21世纪科技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全文下载链接http://www.moobuu.com/information/3275.jhtml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