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今日(9月1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一则“网信部门依法查处小红书平台破坏网络生态案件”的新闻资讯,一时间引发诸多官方媒体的转发,包括新华社,也引发了一些小红书关注者的热议。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截图
小红书平台为什么被查?
通报里说,小红书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了网络生态。
怎么处罚的?
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
处罚的依据是《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网信部门的态度表明,将持续聚焦破坏网络生态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发挥网络执法“利剑”作用,督促网站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切实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如今人们的手机、闲暇时间、甚至工作与生活,被各大平台牢牢绑架,全年龄段人群,甚至连咿呀学语的婴幼儿都热衷于看手机。尤其以抖音、快手、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京东、淘宝、拼多多为代表的购物平台,小红书比较另类,但近年来发展又异常迅速,尤其在三五线城市的用户群体中和年轻人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社交媒体作用,还有诸多海外用户。
而这次居然被查了,说明平台机制问题已十分严重。
在热搜榜单等重点环节,频繁出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缺乏实质性信息,却通过了平台算法推荐和流量倾斜,占据了用户注意力。这其实是流量至上,而非内容至上,也给其他平台再次敲响警钟。
一旦流量至上,一些创作者就会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炒作,无中生有,甚至造谣。让其他用户难辨真假、虚实,甚至被骗,损害了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平台的公信力,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生态。
这还只是直接原因。更深一层次的原因则是商业利益与生态责任的失衡。作为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社交平台,小红书面临维持高活跃度和用户粘性的压力。在追求短期利益的过程中,可能放松了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和生态责任的履行。而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又更倾向于推送热门、争议性强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低质内容的传播和炒作现象。
据笔者使用小红书的感受是,你只要在看了某一个类型的作品,接下来会立马给你推荐类似的作品,甩都甩不掉,信息茧房现象太严重,长时间浏览上面的信息,人真的容易深陷信息茧房里,坐井观天,直到变傻。
另外,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监管也存在不足,导致诸如“虚假种草”、数据造假等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仅损害用户权益,也破坏了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
作为用户,对那些明星八卦、过度炒作的话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保持警惕,不盲目跟风点击和传播。多关注那些提供真实、有价值信息的创作者。遇到不良信息或违规内容,我们也应该积极使用平台举报功能。
作为平台方,更需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内容管理,不断优化算法和审核机制。有些问题不但小红书,其他平台也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互通的数字时代,平台、用户、监管部门之间,都在斗智斗勇,看谁比谁更聪明,谁比谁更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