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本月永辉到家事业部内部进行了连江开业一周年庆活动,分享了短视频,视频中提到连江仓年服务150万订单,计算可知,平均每天超4000单,估计日均销售额超20万元。
近期老张对永辉前置仓做了一些调研,还找熟悉永辉的朋友和行业专家访谈:永辉新开业满6个月的前置仓全面盈利了,单仓月gmv在500-700万之间。
永辉新型前置仓是一年前在福建连江低调开业的,内部称为“连江模式--以生鲜为核心的24小时线上超市”。
之后陆续在福清,三明、宁德、永泰、贵安等多个城市开仓跑模式,25年4月份进入重庆,至今有多个前置仓满6个月,这些仓(十几个仓)已经全面盈利。
老张了解到,其单仓投资只有同类前置仓的1/2,24小时经营,爬坡快且稳定,投入产出高,多级城市验证过模型,极致效率,标准互联网打法。
成熟仓商品周转只有6-8天,用户月频次超过4次,复购率65%以上,生鲜渗透率超70%,30分钟送达率75%,客单价62-65元;
永辉已经连续亏损多年,累计亏损超百亿了,最近在大量开调改店,关闭老店,需要大量的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如此投入前置仓,说明永辉前置仓已有成熟UE模型。
这几年传统零售企业过得很凄惨,阿里盒马,美团小象等给零售企业很大压力,永辉前置仓值得传统零售企业关注。
永辉可能是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第一个跑通即时零售模型的企业,即将引领连锁超市新一轮升级,以生鲜为核心的24小时线上超市成为未来行业标配。
永辉前置仓在福建的福清、三明、贵安,还在重庆多个仓能盈利,说明中国适合开前置仓的地方很多,下线城市可能机会更大,未来5年前置仓会引领零售变革。
本文从供应链、履约、爬坡模型三个维度介绍永辉前置仓,或许对某些零售企业而言,本文价值千万。
供应链-重构供应链,聚焦商品高速周转,全面开放,毛利率做到25%
今年永辉把部分到家团队搬到了重庆,内部发文授权对标即时零售行业,重新组建商品供应链团队,大量招聘了来自盒马、叮咚、小象、朴朴等纯即时零售企业等商品供应链人才。
据离职人员透露,新的商品供应链团队完全参考即时零售行业的做法设计组织架构,总体思路是打造开放的供应链竞价体系。以商品高速周转为第一核心,要求第一年对标行业做到23%-25%的前毛(要求先达到行业的85%水位线)。
比如品控部门、订货管理、商品供应链团队是平行部门,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内部讲这叫相互监督,以用户为中心构建组织能力)。
日会周会月会,品控和客服团队先分享用户指标。
订货团队严格从用户需求出发,承担库存管理指标,完全不受采购的干扰(这在以前的线下模式,是不可想象的);
品质管理也是严格根据行业标准去看应不应该收货,对于高客诉的商品会要求整体环节(从采购到物流到前置仓)去调整。
整个商品中心聚焦在采购、运营、价格、供应商等几个核心工作上的优化,拆分的非常细,每日一会去盘点几个关键环节的问题。
老张还问了这个拆分跟以前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其实是新建了一套体系。
他们打造了一整套对标行业的体系,去保证品质一致、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做到成本持续优化,做到到货稳定,同时在后台费用率的要求跟行业拉齐。
永辉前置仓的账期比友商有优势一些,后台利润参考友商,有供应商说,如果拿出和友商的合同,就会按此合同条件参考签约。
供应链管理难点是,如果对供应商条件太苛刻,可能就出现供货不稳,以次充好,生鲜换品等问题,永辉前置仓供应链是怎么解决的了:
1、关于“以次充好”:这不会出现,因为收货是品控说了算,他可不管你成本多少,反正不符合标准就拒收。
虽然采购可以申请特批,行业人士透露:一周特批超过两次就要到商品老大,不敢随便特批;而且只要特批的,就会重点跟踪这批货物的表现,特别是客诉之类。
2、关于“送货稳定”:这个比较好解决,所有的生鲜供应商都要走系统竞价,只要履约有问题,有专门团队(5~10个人),盘点到货情况,只要是供应商的问题就按行业标准开罚单(听说某家企业,光这个部分就有不少收入)。
3、关于“换商品名字(或者就下架断货)”:这个很有意思,今天要不要卖这个商品,这个商品跟友商产地成本差异,竟然不是采购直接说了算,他们有专门的团队去管这些事情(也有内部吐槽说他们的专业度还要提升,现在对采购和运营的建议还是听一部分的)。
4、关于“成本前低后高”:针对这个问题,听说搞了一套CI监控,每天有独立的团队(价格组,这个组织每个零售企业应该都有,不是新鲜事)看,会跟过去7天的价格比、会跟行业趋势比、会跟同城市的友商比,只要有超过一定标准的就会被当天要求采购解释。
老张特地问了他们怎么知道友商的成本,其实大家的毛利率水平都是心里有数的,只要用售价推算就可以,而且这个监控是看趋势,一天两天看不出问题,一周就能看出问题。
这就是采购的体系的相互监督系统,老张还问了如果要求太多,供应商不愿意干怎么办?
行业人士说除了找采购问责,供应商管理团队也承担了压力,为了提升供应商的合作满意度。还会定期都调研供应商,而且每个月都有几场培训去帮扶。
在底层逻辑上,今天中国不缺优质供应商,有严重的商品供给过剩,这是这一切能运营起来的核心,零售商要做的是设计一套公开透明的竞争筛选机制即可。
老张了解到,从2025年3月组建新的供应链团队以后,光新申请合作的供应商有一千多个(每个月还在以一两百个的速度新增),现在稳定合作就大几百个,差不多新商能拿到将近一半的竞价份额(生鲜), 成熟仓生鲜的毛利率能到24%(损耗大概有1%左右)。
据说标品也在进行新合同换签,老张也找了几家跟即时零售平台都有合作的供应商打听了下,相关条款如下:
1、帐期和对账频次比行业要好些、退货要求低、合同返利也略低于行业且透明。
2、在2024年(下半年)就能看到永辉前置仓整体的周转速度赶上即时零售行业了(8-10天左右)。
3、签约后也不会涉及到促销员和线上复杂的运营(只需要接订单),尤其是今年新开的前置仓起量非常快,周转快,圈子里都很愿意加入到永辉的前置仓业态中(供应商也有吐槽系统非常难用,人员换得快,很多不顺畅、不专业)。
老张也请教了熟悉盒马、叮咚的专家,为什么即时零售行业整体毛利率都能在25%到33%左右,线下实体店23%就很高了。
原因是用采购分权打开采购盲盒,数字化运营体系闭环检核,围绕“商品高速周转”简化合作来提升效率从而“降低链路成本”,做到品质、成本、售价三平衡;
上游,由品控部门管住品质,订货部门管好订单分配权,采购保证品质前提下负责成本和供给稳定,获得成本和品质稳定。
中游,日常商品运营管好品类销售结构,类目主推获得销售毛利,同步价格部门独立对PI指数监管。
下游,客服部门对商品品质客诉全链路追踪,倒逼整个链路责任到对应组织进行改善,从而实现全链路闭环。
这一整套下来,环环相扣,全靠即时零售的链路数字化能力支持,否则根本做不到。因此,在即时零售行业干商品压力山大,据说永辉到家的团队,离职率挺高。
一方面这套体系确实对团队不友好,另一方面据说行业挖人现在白热化。
履约-零售工业化推进效率革命,履约费用18%
老张之前的文章报道过,友商发现福州永辉线上的打法发生了变化,从大规模营销补贴转型了天天死磕商品+服务体系,指导思想变了,天天苦练基本功:
零售工业化---用工业化思路重构零售业,全链路实现强计划驱动,数字化管理,流水线生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保证用户体验的稳定性,实现用户复购进入正循环,天天日会强调追踪用户体验指标改善和效率类指标。
据说团队去年用了一年时间来打造这套生产运营体系,进入稳定期的前置仓履约费用下降到18%,包含人力成本(4%-5%)+房租、水电、配送成本(10%-11%)+同城物流成本3%;
且用户体验类指标优秀,有70-75%的30分钟送达,品控、客诉指标对标行业标准,据说内部强调的用户服务生命线。
18%的履约费率代表这是即时零售行业第一阵营水准,朴朴履约成本是17.5%,且这个运营费用结构已经优于绝大部分实体企业当下的成本结构。
老张有拿到其仓内开业高峰期作业视频,在作业难度最高的水产区,看到数十个员工在有条不紊的流水线作业,杀鱼、切片、捞虾、称重、打氧,完全是一副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
据说单小时能扛住1500单在5分钟仓内考核标准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用户体验、员工效率、企业成本三平衡。
极其看中在午高峰、晚高峰水产订单占比和作业效率,称这是核心竞争力---要在用户最高需求的时候做到100%满足,这是供给驱动的核心。
前置仓是个标准化生产工厂,聚焦体验、效率、成本三要素,这是一切规模化生产复制的前提,不练这个能力一定会在后续3km生死圈竞争的时候输掉。
即时零售不缺流量,缺的是用户复购,复购才是一切的核心,这个核心要靠给用户确定性来驱动,也许这是行业先行者的核心认知。
未来谁能打造一套体系给用户带来确定性(品质、价格、供给服务稳定),他能收获最后的成功,而不是天天砸营销补贴,可能这就是大家讲的基本功扎实、做好商品+服务。
爬坡模型-成熟稳定的多城单仓爬坡模型,快速进入正循环是核心关键
爬坡模型整个术语在互联网不陌生,他更强调数学模型,逻辑框架,是一切运营标准化的基石,也是有别于传统企业过与依赖个人经验主义核心特征。
据说,永辉线上团队特别喜欢讲逻辑啊、模型啊、方法论,喜欢理工科数学型人才,不太喜欢经验主义者,爬坡模型是他们的最核心资产;
因此通过一年多下来,在多个城市验证就为拿到多个UE模型。
根据城市级别、线上消费指数、线上供给稀缺性、竞争指数等等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UE模型,目前看起来基本属实,开了很多城市。
据说从最开始的853模型到现在的532模型均获得了成功,甚至最新验证结果标明更低的日销也能盈利,单仓投入大概在行业的1/2。
一年前老张听说他们的模型是日均2000单,65客单,销售13万,25%的毛利率才能盈利;
据说现在前置仓日销超过10万,即可盈利(这个需要实证)。
这个爬坡模型长什么样,每个月投资多大,用户、商品怎么投,用户指标怎么变化,周期是否符合预期,财务结果等等;
目前应该各家不一样且都是各家最核心的操盘团队才清楚,也许我们需要更多信息才能拆解。
但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的信息,前置仓6个月盈利主要分成了两段,前3个月打渗透,消费习惯一定要起来;
后3个月搞UE,不停优化用户培育和商品投资效率,在用户可接受范围逐渐提升盈利水平。
这可能是前置仓运营的最核心课题。期待有一天能有行业大佬独家解密。
ps:永辉把福州当成练兵场,培养能力、抽调人才去自己有品牌影响的全国各地发展,找寻机会,据说他们的目标是要做“即时零售的下线之王”。应该说这是非常棒的策略选择,即时零售市场太大了,不仅仅是高线城市有迫切的用户需求,全国性爆发才刚刚开始!
总结
总之,永辉前置仓能做到6个月盈利,是在供应链、履约、爬坡模型等方面有很多成体系的精进工作,老张估计永辉前置仓会带动传统零售企业即时零售转型。
传统零售企业如何学习永辉做前置仓?《即时零售传》作者张陈勇在以前的文章中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本文结尾的推荐二文章也有论述。
这些文章的内容来自老张的实战经验,老张在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即时零售提供相关服务,组织了曾在头部前置仓工作的专业团队,用远程指导,驻点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即时零售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多位行业人士,信息传递和理解可能有误解之处,仅供交流,信息和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作者对使用本文内容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文章内容有不实需要修改,请联系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