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9月10日,据报道,电商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详见 #网经社 专题:https://www.100ec.cn/zt/fndslz/)。对此,网经社征集业内专家、投资人、分析师予以解读。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段积超接受数字经济新媒体&智库——#网经社 独家专访。
段积超表示,如果借用辛顿的“小老虎”比喻,电商就业路上有五大拦路虎,对策则是驱赶拦路虎,建设五大就业新基建。
一、电商就业路上的五大“拦路虎”
1. “棉花糖”就业
电商创造的就业岗位像“棉花糖”——外表蓬松庞大(数量多),但入口即化(保障差、稳定性低)。
大量岗位(网店主、主播、快递、客服)呈现“三低”(低门槛、低保障、低稳定性)。“个体户”和灵活就业者收入波动大、缺社保、发展模糊。体力岗位强度大、尊严感低、流动性高。
例如“618”期间,打包500单/日的中小商家坦言:“利润被流量费、快递费吃掉,不如打工,社保更是奢望。”——“虚胖”就业的典型写照。
2.“流量丛林”法则
平台规则犹如“热带雨林”,阳光(流量)被参天大树(头部)垄断,小树苗(中小商家)在阴暗处艰难求生。
算法与流量分配向头部倾斜,“直通车”、“坑位费”等导致流量成本畸高。中小商家被迫“输血”买流量,创业门槛抬高,生存空间压缩,带动就业能力锐减。
例如浙江服装电商:“规则多变,小团队靠不停‘投流’续命。利润薄如刀片,养活现有几人已不易,谈何扩张?”
3.“数字天堑”
电商就业红利像被“玻璃幕墙”隔开,东南沿海清晰可见,中西部农村却触不可及。
就业红利集中东南沿海、枢纽城市。中西部/农村虽受益于“农产品上行”,但在高附加值岗位(运营、营销、设计)创造上弱势。数字基建与人才匮乏是主因。
例如陕西苹果合作社:能卖货,但内容创作、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等高薪岗位需从大城市“空降”,本地难留才,就业链断裂。
4.“规则无人区”
新兴业态劳动者在权益保障的“无人区”裸奔,缺乏法律“防护服”。
“平台用工”关系模糊,社保、工伤、仲裁成难题(如骑手被视为“合作”非“劳动”)。主播税收合规、版权纠纷等风险突出,监管滞后矛盾尖锐。
例如骑手工伤索赔无门、主播偷税被重罚等事件频发,法规跟不上业态飞奔的脚步。
5.“人才错位齿轮”
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如同“错位的齿轮”,运转不畅,摩擦生热。
高校电商课程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市场急需高端技能人才(运营、编导、数据分析)极度短缺,制约产业升级与就业质量提升。
例如MCN机构:“宁高薪挖角,拒招应届生。培养成本高,所学知识‘古董化’。”
二、打造电商高质量就业“新基建”
1.“定制盔甲”
为灵活就业者量身打造一套合身的“保障盔甲”,增强抗风险能力。
主要对策是探索灵活就业社保制度(网上缴、异地缴)。鼓励“平台+政府+保险”合作开发专属商保(覆盖职业伤害、大病)。赋能中小微:通过补贴、减税促平台降费(佣金、流量),设“创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与指导。
2.“双向四车道”
建设连接城乡、东西的“数字高速路”,实现信息与机会的双向高速流通。
主要对策是硬件+软件并举——强化农村物流冷链,加速5G/千兆光网覆盖。中西部建数字产业园区吸引服务商(代运营、MCN)入驻。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协会牵头建低成本公共直播基地、素材库、分析工具,降低创业运营门槛。
3.“人才直通车”
搭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人才直通车”,实现即学即用、无缝衔接。
主要对策是深化产教融合——高校联合头部企业(阿里、京东、抖音等)共建产业学院、开发课程、实训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大规模培训:将电商运营、短视频、数字营销等纳入国家补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覆盖农民工、退役军人、毕业生等。
4.“防护栏+缓冲带”
为创新赛道设置清晰的“防护栏”(底线规则)和安全的“缓冲带”(试错空间),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平衡。
主要对策是明确法律关系——最高法/人社部出指导意见,厘清新型用工关系认定标准,推广电子合同规范权责。推行“沙盒监管”:在特定区域/平台试点新业态(直播/社交电商),探索适配的税收、消保等监管模式,成熟后推广。
5.“新航线与新引擎”
开辟跨境“新航线”,激活产业带“新引擎”,驱动就业航船驶向更广阔、更稳定的海域。
主要对策是发展跨境电商就业——支持产业带、独立站、海外仓,培育“微型跨国企业”,创造国际贸易、外语客服、海外营销等新岗位。推动产业带数字化:平台深度赋能传统产业带(义乌、佛山、许昌等)全链条升级,在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创造稳定岗位。
总结:电商就业,需从追求“棉花糖”般的虚胖规模,转向构建一片能滋养“参天大树”(头部)与“茂密灌木”(中小微)、连通“沃野”(区域均衡)、提供“安全栖息地”(权益保障)、拥有“活水源头”(人才供给)的可持续“就业森林”。破荆棘、架桥梁、开新路,方能实现从“有业可就”到“好业可成”的高质量跃迁。
【小贴士】
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315.100EC.CN)运行10余年来,与全国近千家网络消费平台建立对接,影响1亿+网络消费用户,新系统实现一键投诉、24h在线、自助维权、同步直达、实时处理、进度查询、评价体系、法律求助、大数据分析等诸多功能。目前,平台“绿色通道”服务向广大网络消费平台开放,平台可自主申请入驻,实时受理、反馈和查询用户满意度评价。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开、透明、健康的网络消费投诉环境,“电诉宝”公开版已正式上线,新增用户投诉实时受理动态、月度平台投诉量TOP10、热点投诉地区、投诉榜(依据投诉量排行)等模块,让投诉过程透明化,一手掌握信息动态。
此外,网经社在消费维权、立法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并得到有关部委、消协的肯定。如2020年网经社出席国家市监督总局在京召开的“互联网企业创建无传销网络平台座谈会”,发布国内首份《中国社交电商合规研究报告》;2017年承接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消保委委托的“跨境网购消费者权益保护课题”;2016年承担承接国家工商总局和浙江省工商局“全国网络交易平台合规审查”调研课题项目;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与《中国消费者报》举办的“促进电商发展指导网络消费”座谈会上,发布《2016年中国消费者网络消费洞察报告与网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