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电商已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引擎。电商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模式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对此,网经社组织业内专家、高校教授、投资人等予以解读。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接受 #网经社 独家专访。
从商家、业界专家角度来看,目前电商在助力就业方面,还面临哪些不足和难题?
洪涛表示,电商在助力就业方面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不足和难题:
首先应该肯定电商是我国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电商就业已经超过8000万人,并且还具有较大的潜在增量。当前也存在许多问题:
(1)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农村电商人才存在明显缺口,既缺乏电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也缺少熟悉农产品特性的专业人员。例如,楚雄市农村电商存在专业人才不足问题,虽然搭建了农村电商物流体系,但村级服务站覆盖率仅27.6%,难以满足农产品上行需求。
(2)供应链配套不完善
农产品标准化、产品化程度较低,导致“引进来”易、“走出去”难。例如,应季水果因物流颠簸损耗严重,特色农产品难以通过电商规模化销售。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虽达2.6万亿元,但农产品上行仍受供应链限制。
(3)就业结构单一与转型压力
传统电商模式以低价竞争为主,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间接影响就业质量。例如,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研发和薪资投入,形成“利润下降→薪资停滞→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4)区域发展不均衡
东部地区电商就业机会集中,中西部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和人才双重压力。例如,中西部农村电商物流配送网络覆盖不足,制约当地就业潜力释放。
针对上述问题,有何对策建议,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电商就业?
网经社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表示: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特别是对流动性比较强的骑手、主播、网店等专业性的人才给予支持,并提高其社会待遇。
(2)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增加相应的转型就业岗位,从而直接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3)进一步落实电商的新职业和新工程,2025年7月22日,人社部正式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包括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并调整变更了9个职业(工种)信息。自2019年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以来,已累计发布了110个新职业。
(4)鼓励电商平台和企业专注电商主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探索第二条曲线,避免电商的同质化竞争,从而进一步吸纳实体经济分流的人员就业,以促进电商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5)鼓励探索灵活就业的新模式,如共享员工模式、轮岗轮休模式、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模式、非全日制用工模式、居家/远程办公模式。
(6)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如:
一是社保缴费调整。2025年新规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基数下限降至当地平均工资的50%,并推出12个缴费档次,惠及4500万灵活就业者。
二是专项补贴。分别是:社保补贴:年收入低于12万元者可享最高50%补贴,北京地区月最低补贴1280元。创业扶持:提供最高30万元无息贷款及场地租金减免。
三是税收优惠。增值税起征点从2万元提高至5万元,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额度增加1200元,预计减负3200元/年。
四是技能培训。投入320亿元用于数字技能等12个领域的免费培训,获证者可获1000-5000元奖励。
专家介绍:洪涛,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先后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浙江工商大学商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北财经大学流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自1986 年以来,先后在《财贸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流通经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企业管理》《人民日报》报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27篇,有76篇论文被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中国知网高被引TOP1学者,中国知网收录论文423篇,其中“三高论文”(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3篇,“两高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