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发个前台招聘也要付费?”2025年10月,一家公司的HR在BOSS直聘平台发布前台岗位信息时,意外收到系统提示:“该职位竞争激烈,属于竞招职位,所有BOSS均需付费发布”。

“前台”职位需付费发布(图来源于九派新闻)
九派财经补充道,不仅前台,甚至招聘洗碗工、服务员等基础岗位,也被系统判定为“竞招职位”,要求企业付费才能发布。
面对质疑,九派新闻询问BOSS直聘客服,客服回应称,这是平台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动判定的结果:如果当地发布同类职位的招聘方很多且长期供不应求,就会列为竞招职位,需付费发布;反之招聘方少、求职者多则判为普通职位,可免费发布。
客服进一步解释称,竞招职位收费后有30天有效期,到期若该职位仍被判为竞招,还需续费发布。此外,竞招职位的付费套餐分为基础版和畅聊版:基础版每天可查看20位求职者简历、主动沟通10人;畅聊版则每日不限浏览简历,最多可主动联系50人。
简单来说,职位越热门、竞争越激烈,企业就越需要花钱“抢人”。
事实上,这套“竞招职位”付费机制并非近期才有的新花样——据红星新闻报道和网友表示,BOSS直聘早在几年间就逐步建立起针对企业端的收费模式。不少网友表示深受其害:

截图自微博平台
据悉,Boss直聘平台的主要收入一直依赖企业招聘服务付费:企业付款后才能发布职位并与求职者直聊,还可以购买付费增值道具提升招聘效率。求职者一侧则提供免费沟通渠道,仅辅以少量增值服务收费。
免费吸引求职者,收费锁定招聘方,这是BOSS直聘的基本商业逻辑。而此次“前台付费”事件不过是将这一逻辑推向了极致,也将企业用户的积怨引爆在聚光灯下。
Boss们“用不起”:收费争议与投诉激增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HR来说,BOSS直聘曾经以“免费高效招人”著称,如今却变成了一座付费围城。随着收费门槛水涨船高,抱怨和投诉也在近年呈井喷之势。
快消前瞻在新浪旗下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截至2025年10月23日,BOSS直聘商家主页上,共累计5286条投诉。

截图自黑猫投诉平台
其中,内容大量集中于收费争议、诱导消费、虚假宣传、不退退款、乱扣费用、服务质量差等方面。许多用户直指BOSS直聘存在“收费太猛,企业快用不起了”。


截图自黑猫投诉平台
最令企业用户愤怒的莫过于频繁涨价和收费项目的不透明。不少中小企业主反映,BOSS直聘早期很多功能免费,如每天可以免费主动沟通几十位求职者,这也是当初吸引他们入驻的重要原因。
但如今平台的免费午餐逐渐消失:每日免费沟通次数从50次骤降至5次,逼得HR不得不开通年费会员。根据零态LT此前报道,某资深HR李云无奈吐槽道:“以前勉强够用,现在5次打招呼根本不够,这不摆明了逼人付费吗?”即使开通了VIP年卡(一年动辄上万元),企业也并非畅行无阻——套餐内职位发布权限被严格分级:例如50个发布名额中仅含5个“竞招职位”额度,其余是普通职位和优享职位。平台对职位是否属于竞招有完全自主的解释权,很多岗位原本免费发布,隔几天就被系统列为竞招职位,一不留神竞招名额就耗尽,又得额外掏钱续购。正如消费者所言:“钱没少花,招聘效果却每况愈下”。

Boss直聘会员权益(图源于零态LT)
在黑猫投诉上,大量用户直言自己的BOSS直聘使用体验:“流量少,效果差”“退款诉求被拒”“收费与服务不符”“价格贵得离谱”……
其中一位网友描述,平台销售人员不断更换轮番来电推销,诱导其公司充值了年费会员(近8000元)称可“推流量”。可实际上只推广了一个月,之后推荐的简历大量重复,有的候选人早已找到工作却还被推来。“白烧钱”的感觉令他大呼上当。

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花了12000元的账号权益,却将近三个月了也没招到人,认为宣传效果与实际效果差距过大,该用户想要求退费,boss方却说违约要求支付30%违约金。

另一位用户则投诉自己花435元购买了一张“曝光刷新卡”道具,但仅使用一天后发现招聘信息有笔误需要修改。一点击编辑却提示必须关闭职位才能改,而一旦关闭职位道具立刻作废且不予补偿。为了避免误导求职者,他只好忍痛关闭岗位,白白损失了几百块钱。

类似对平台霸王条款和隐性扣费的控诉,在投诉帖中比比皆是。
招聘乱象频发:安全与合规之痛
企业端怨声载道,求职者端同样问题多多。
作为一个连接数千万用户的招聘平台,BOSS直聘近年多次陷入求职安全和内容合规争议。从早年的李文星事件开始,平台的审核机制就饱受拷问。2017年,应届生李文星通过BOSS直聘投递职位,不料误入传销组织最终不幸身亡,此案曾震动社会、促使监管部门约谈求职平台。

中间者为李文星(图源于南都周刊)
此后平台声称加强了风控,但类似陷阱依然此起彼伏:2020年,媒体曝光BOSS直聘上有不法公司打着招聘助理的幌子,要求应聘者提供色情服务;2022年,广州一企业在平台招聘“VIP秘书”,暗示需陪老板睡觉,公然发布色情招聘信息;2024年末,陕西西安一名女性通过BOSS直聘应聘经理助理,入职第一天竟被要求“陪睡处对象”,引发公众哗然。



图片来源于齐鲁壹点
每当此类丑闻曝光,BOSS直聘方面多以封禁涉事账号、配合调查回应,并不遗余力强调“零容忍”态度。例如2022年平台号称启动打击招聘性骚扰专项行动,代号“灭蟑”,宣称要“不遗余力地打击招聘环境中的害群之马”。然而,事实证明单靠事后封禁难以杜绝类似乱象的滋生。
即便是日常的求职沟通,平台监管也频频失守。“外貌羞辱”事件就是一例。2025年5月,深圳的陈女士在BOSS直聘投递某财务公司文员岗位时,竟收到对方回复:“不行,太丑了”,言辞粗鄙。涉事公司负责人事后对媒体辩称是下属所为、让大家“不要当回事”,引起更大争议。BOSS直聘官方两天后回应称已对该招聘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并要求招聘方学习平台文明公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独有偶,2025年7月网络上疯传一张所谓求职者“王怡香”的简历截图,内容露骨地暗示其与前领导有不正当关系,并在与招聘方对话中公然“开黄腔”。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起初公众哗然以为平台审核形同虚设,又出现涉黄招募新套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终警方调查还原真相:该账号使用者是一名男性,为寻求刺激盗用他人信息冒充女性并编造低俗情节,目前已被刑拘。虽然虚惊一场,但这一闹剧给BOSS直聘品牌形象蒙上阴影。有舆论指出,近年BOSS直聘平台上低俗信息和安全隐患频现,暴露出信息审核和内容监管方面的失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求职招聘是低频且高信任需求的领域,一旦平台公信力受损,用户转投其他渠道的成本并不高。可以说,合规问题不仅影响用户信任度,更为BOSS直聘的未来发展埋下巨大不确定性。
从免费午餐到付费围城:定价逻辑大起底
回顾BOSS直聘的发展轨迹,它最初正是凭借“免费+直聊”的模式迅速崛起,却又在商业化压力下走向了“收割用户”的路径。2014年上线之初,BOSS直聘打出“找工作跟老板谈”的口号,在楼宇电梯和地铁广告中高频露出,吸引了大批互联网求职者和中小企业HR。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时行业巨头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服务偏重白领和大企业,而中小微企业和蓝领求职市场相对被忽视。BOSS直聘敏锐地以低价甚至免费策略切入这些“边缘市场”,以烧钱营销+补贴的互联网打法换取用户习惯养成。企业用户注册后,打招呼、看简历等核心功能起初大多免费开放,让中小企业真切体验了一把“低成本、高效率”的招聘。短短一年内,BOSS直聘用户规模突破100万。
然而,这种慷慨并非长久之计。在积累大量忠实用户后,平台开始逐步收紧免费权限。尤其是2021年6月赴美上市后,BOSS直聘被曝出大幅缩减企业用户免费功能,中小企业被迫购买各种付费套餐,但实际招聘的ROI(投入产出比)却未明显提升。许多老用户愤而出走,有业内人士直言BOSS直聘进入了“用户收割阶段”。
更糟糕的是,由于赴美上市后不久即遭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7月起BOSS直聘被监管要求暂停国内新用户注册。在无法新增新客的情况下,公司把经营重心放在深挖既有用户价值上:锚定老用户,通过调整算法、划分权益等方式“杀熟”式收费,提高老用户ARPU(单用户收入)。据统计,2021年其全年付费企业客户数从上一年的220万增至400万,增幅81.8%,几乎全部靠存量用户转化。换言之,老用户在免费期尝到甜头,转眼就被绕进了付费的圈子。
BOSS直聘的收费名目也随之日益繁复:从“直豆”(站内虚拟币)到“牛人直通卡”、“简历刷新”、“竞价排名”、“优享套餐”,凡是能提高招聘效果的服务都被拆解出来明码标价。许多HR抱怨,平台有时会通过调整算法故意降低未付费职位的曝光量,倒逼企业购买增值服务,属于典型的“诱导消费”。再加上前文提及的竞招职位动态调价机制,以及对违规判定和账户封禁的不透明规则,不少用户认为平台制定了一系列对己方有利的霸王条款。

截图自小红书平台
对于BOSS直聘而言,这些争议的背后实际上都是商业利益与用户权益的冲突。平台需要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收费策略难免以牺牲部分用户体验为代价;而求职者和招聘者作为平台双边用户,也期待更公平透明的规则。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考验着BOSS直聘管理层的智慧与诚意。
高增长的另一面:业绩亮眼难掩隐忧
尽管用户吐槽不断,BOSS直聘的业绩数据却依然亮眼,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投诉量,一边是确是高速增长的营收利润。
根据公司财报,过去几年BOSS直聘保持了行业少有的高增长:2021年营收42.59亿元,同比增长119%;2022年营收估计约45亿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07亿元。2023年更是营收59.52亿元,同比增长31.9%,净利润猛增至10.99亿元,同比大涨924.97%。


截图自同花顺
可以说,仅两年时间公司就完成了从亏损到盈利再到利润暴涨的跨越。2024年上半年,这一势头延续:第二季度营收达21.02亿元,同比增9.7%;净利润7.1亿元,同比大增。
根据BT财经报道,超高的盈利能力也使BOSS直聘被冠以“毛利率堪比茅台”的戏称。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达到83.26%,净利率20.3%,已经接近部分奢侈品和白酒企业的水准。作为对比,老牌猎聘网毛利率最高只有78%,2023年BOSS直聘毛利率高出其近8个百分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财报数据,BOSS直聘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中,有99%来自于企业端。这一比例自2021年公司上市有财报可追溯起就维持至今,面向C端求职者的增值服务收入占比长期不足1%。

图片来源于新浪财经
这一方面说明其坚守“不向找工作的人收费”初衷,但也意味着公司对企业需求的依赖度极高。一旦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缩减招聘预算,B端收入将直线受冲击,而公司缺乏其他收入支柱来对冲风险。最近两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先后从美股私有化退市,BOSS直聘一家独大的格局初显。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独食者也要承担更大的政策与口碑风险。
根据2025年上半年公告,BOSS直聘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到了6060万,比2024年同期的5060万,增长了19.8%。期内,其平均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达到25%。
在这半年里,BOSS直聘的收入为40.257亿元,同比增长11.2%;该增加主要是受付费企业客户增长所推动。

截图自Boss直聘2025年半年报
其中,对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收入为39.79亿元,同比增加11.2%;其他服务(主要包括向求职者提供的付费增值服务)收入为4670万元,同比增长6.9%。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十二个月内,BOSS直聘付费企业客户数为650万,同比上涨10.2%。
BOSS直聘在财报里声称,它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更通过蓝领用户、低线级城市及中小企业客户占比的提升,验证了平台向多元化用户群体渗透的战略成效,和持续的增长空间。
根据企业贡献的收入,BOSS直聘将企业客户分成:KA客户(5万元及以上)、中型客户(5000元~5万元之间)、小型客户(5000元以下)三个种类。据统计,上半年该公司小型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74.8%。也就是说,Boss直聘主要还是靠广大的中小型客户“走量”。

截图自Boss直聘2025年半年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客户流失风险不容忽视,随着近年收费提高、效果下降,不少小企业主正用脚投票。黑猫投诉上大量反馈表明,一些老用户因为感觉“性价比越来越低”而放弃续费。
这表明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已缩减在平台的投入。一旦大量中小客户逃离,平台的收入增速将受限甚至下滑,并进一步削弱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何让小微企业用户继续觉得“用得起、有效果”,将决定BOSS直聘能走多远。
蓝领突围,出路何在?
据悉,蓝领市场是求职需求最为旺盛的市场。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城镇化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为蓝领线上招聘创造了更多增长机会,预计2026年中国蓝领线上招聘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6.3%。
面对白领招聘市场的日趋饱和,BOSS直聘近年将增长重心转向了蓝领人群和低线城市。
这一战略初见成效:根据Boss直聘数据,2021年至2024年,平台完善的蓝领用户数从2850万增至7370万,占总用户比例由29%提升到34.8%。2025年第一季度,新注册用户中蓝领群体占比超过45%,带动蓝领相关收入占比提升至39%以上。同时,三线及以下城市贡献收入同比提高至23%,小微企业贡献收入占比创同期新高。
这些数字说明,BOSS直聘成功打开了过去传统招聘平台未能深耕的增量市场。
但蓝领市场也暗藏挑战:许多基层劳动力求职渠道更偏好熟人介绍、劳务中介或线下市场,对线上平台尤其文字类招聘信息的信任度相对不足。如何提高这部分用户的信任和留存,并在良莠不齐的蓝领职位中做好审核把关,都是平台需要直面的课题。否则,一旦因为几起安全事故或欺诈事件在蓝领圈子里传开,可能对拓展造成严重阻碍。
从“直接跟老板谈”到如今饱受争议,BOSS直聘走过了在线招聘江湖中极速扩张又备受质疑的起伏。无论是招聘的“Boss”还是求职的“牛人”,对它可谓爱恨交织:一方面感谢它提升了求职效率、触达了过去难以企及的机会,另一方面又深恶其日益强势的收费策略和频发的乱象。
高增长与高投诉并存,规模优势与信任危机共生,或许正是当前BOSS直聘最真实的写照。展望未来,在资本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这家行业领头羊唯有正视用户诉求,平衡好自身利益与用户体验,才能走出信任阴霾,迎来更稳健的发展。
招聘行业最终拼的不是一时的流量和利润,而是长久的口碑和信任。对于BOSS直聘而言,要赢得这场持久战,听见用户的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