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1月2日,2025中国服务经济创新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国家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服务创新研究院院长郑吉昌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主旨演讲,围绕“服务经济与数智经济叠加时代的价值重构”主题,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与创新路径,引发全场500余名政企代表、学界专家的强烈共鸣。

“我国已进入服务经济和数智经济叠加的历史性转型期,这种叠加不仅改变了产业属性与消费特征,更重新定义了服务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郑吉昌教授以这一判断开篇,随即引用最新数据佐证:当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58%,服务业就业占比、外商投资流向、服务贸易出口等核心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服务化转型特征,居民消费结构也从“商品主导”全面转向“服务主导”,文化、教育、旅游、健康等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为让听众直观理解时代变迁,郑吉昌教授举例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三年工资,而家政服务每月仅需几十元钱;如今一台21英寸智能电视价格不足普通工人半月收入,家政服务月费却已近六千元。这种价格倒挂背后,正是服务经济时代价值重心转移的必然结果。”
在演讲中,郑吉昌教授提出了服务经济研究的“三维分析框架”,引发学界高度关注。他指出,解码服务经济的”中国方程”需从价值、结构、制度三个维度切入:
在价值维度,服务业的本质是“不可见的价值创造”。他通过实证研究揭示,金融、研发、设计、法律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系数是传统服务业的3.2倍,这些看似“无形”的服务恰恰是现代经济的价值核心。针对外界热议的“服务经济虚实之争”,他明确回应:“服务业的'虚'是技术渗透后的表象,当工业互联网使设备运维服务化、数智技术使内容生产场景化时,服务业正在创造新的实体价值。”
结构维度上,郑吉昌教授强调中国需推动服务业从“消费性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型。他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带动制造业利润率增长0.6个百分点。“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他用这个生动比喻阐释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价值,“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谁掌握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环节,谁就掌握了利润分配的主导权。”

谈及苹果公司的价值链分布,郑吉昌教授给出具体分析:以iPhone生产为例,中国代工企业仅获得不到15%的利润,而苹果公司通过掌控研发设计、操作系统、品牌运营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占据了75%以上的利润分成。这充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关键。
制度维度方面,他指出服务市场开放需突破三大壁垒:资质互认难、数据流动限、监管标准异。作为我国服务贸易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他透露其主导设计的“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版”已在自贸区试点,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医疗等领域的开放试点。
针对数智技术对服务经济的重塑作用,郑吉昌教授提出“三重革命”论断。在技术拐点革命上,生成式AI正推动“服务众包”向“智能服务网格”进化,他预测到2030年,45%的知识工作将通过AI代理完成,“但这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将人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创意工作”。
模式重构革命中,区块链技术催生的“可验证服务”正在重塑信任机制。他以教育、医疗领域为例:“区块链技术使学历认证、医疗记录实现不可篡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了传统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痛点,这是数字时代服务创新的典型特征。”
空间突破革命则体现在元宇宙带来的“沉浸式服务”新场景。“元宇宙不是概念泡沫,而是服务空间的重要延伸。”郑吉昌教授强调,远程办公、虚拟展会、数字文博等沉浸式服务已形成千亿级市场,未来还将持续扩容。
演讲中,郑吉昌教授特别警示“数字服务赤字”风险:“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中,数字服务占比已从2015年的18%升至2024年的39%,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数字服务标准制定权的布局,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服务生态。”
在商业逻辑创新层面,他提出“场景覆盖产品,生态支撑产业”的前沿判断。“过去企业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现在是场景的竞争,未来是生态的竞争。”他以智能电视为例,“用户需求已从'显示功能'转向'家庭影院娱乐场景',这需要整合内容点播、语音交互、设备联动等多元服务,而支撑这一场景的是跨行业的生态系统。”
谈及未来发展路径,郑吉昌教授指出,数智时代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性化服务+智能化技术”的有机结合。“AI擅长处理数据与流程,人类专注于创意、情感和复杂决策,二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进化。”他强调,这种转型需要技术、伦理、教育的系统化协作,最终实现服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和“价值共创”的跃升。
对于城市发展与服务业的关系,郑吉昌教授认为:“服务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特征,对城市能级提升具有杠杆效应,这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集群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互动问答环节,针对“如何培育中小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问,郑吉昌教授建议:“要构建'平台赋能+技术普惠+政策支持'的生态体系,让中小企业能够低成本获取数字技术、共享数据资源,在细分服务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演讲尾声,郑吉昌教授引用自己著作中的观点:“服务经济研究,本质是在寻找文明进步的温度计。”他强调,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结构转型,更关乎民生品质提升,“当服务从附属品成为核心价值,当技术从工具成为创新载体,我们就真正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本次论坛主办方表示,郑吉昌教授的演讲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为我国服务经济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结合演讲中的观点,重新规划企业服务创新路径,抢抓数智时代服务经济发展新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