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4月26日消息,由首都视听产业协会主办的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近日举行。大会现场,红果短剧携手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在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发布“北京市文联‘艺韵京华’微短剧创作计划”,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网经社数字零售台(DR.100EC.CN)查询DeepSeek后获悉,当红果短剧与首都视听产业协会联手推出"艺韵京华"微短剧创作计划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文化产业合作,更是一个文化工业时代艺术生产的典型样本。这项以展现北京文化底蕴为宗旨的计划,巧妙地平衡了艺术表达与产业逻辑、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绝佳窗口。
"艺韵京华"计划的核心在于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消费的视听产品。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所积淀的丰富文化资源——从胡同文化到皇家气派,从京剧艺术到现代创意——被精心挑选、萃取和重新编码,以适应微短剧这一新兴媒介形式的表达需求。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文化工业的基本逻辑:将抽象的文化价值具象化为可量化、可复制、可传播的文化商品。计划中提到的"挖掘北京特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创作"等表述,恰恰揭示了文化工业对传统文化进行"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处理过程。当四合院的建筑美学或京剧的表演程式被抽离原有语境,植入现代都市情感故事的框架中时,它们便获得了新的符号意义和市场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筛选-产业孵化-市场推广"机制。从剧本阶段的评估介入,到投资合作标准的设定,再到流量扶持与宣发策略的支持,这套机制确保了文化产品从创作到消费的全链条可控性。"果燃计划"绿色推荐通道更是一种典型的产业过滤装置,它通过协会与平台的联合把关,确保进入生产管道的文化内容既符合艺术标准,又具备市场潜力。这种机制运作下,文化创作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而成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工业化生产过程。正如计划负责人所言,目的是实现"优质项目的高效孵化与精准市场对接",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了当代文化生产的效率导向和市场逻辑。
然而,"艺韵京华"计划也展现了文化工业时代艺术生产的积极面向。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批判文化工业导致艺术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的半个多世纪后,我们看到了文化工业系统内部产生的自我更新能力。该计划强调的"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创作追求,以及"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与艺术感染力"的质量标准,显示出当代文化工业对艺术性和原创性的某种尊重。当文化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它似乎不得不通过吸纳真正的艺术创新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红果短剧提供的"定向流量扶持"与"宣发策略支持",在商业逻辑之外,也为那些可能被市场机制忽视的文化精品提供了展示机会,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正是文化工业复杂性的体现。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艺韵京华"计划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寻求表达空间的努力。在文化同质化忧虑日益加深的当下,强调"北京特色"的微短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通过短小精悍的剧集形式,北京的文化记忆和当代面貌得以在全球化的数字平台上传播和竞争。这种地方文化的产业化表达,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也是对本土文化生命力的考验——当文化传统被包装成消费产品时,它如何在商业逻辑中保持其本真性?
"艺韵京华"微短剧创作计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文化工业时代的辩证图景:艺术创作与产业机制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在相互渗透中形成了新的文化生产形态。这种形态既受制于资本逻辑和市场规律,又为文化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该计划最终能否实现"推动首都视听产业发展"与"打造文化精品"的双重目标,取决于参与者能否在产业效率与文化深度之间保持明智的平衡。在文化工业的铁笼中,艺术之花能否绽放,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引人深思的文化命题。
当我们观看下一部展现京城韵味的微短剧时,或许应该思考:在欣赏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符号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参与一场宏大的文化工业生产与消费的仪式?而这样的仪式,正在悄然重塑我们对城市、对历史、对艺术的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