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电商已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社会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促发展的关键引擎。电商不仅直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通过产业链延伸、模式创新和区域协同发展,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对此,网经社组织行业专家、高校教授、投资人等予以解读。
对此,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王林生接受 #网经社 独家专访。
1、从商家、业界专家角度来看,目前电商在助力就业方面,还面临哪些不足和难题?请举例说明
电商已成为带动就业和消费的重要行业,2024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直播电商的视频创作者和主播人数达2300万,间接带动了包括内容创作、运营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2020万个就业机会,电商在带动就业方面成效明显。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电商“内卷”抑制就业岗位创造。随着各种行业、店铺及人群的大量涌入电商领域,电商行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即入驻电商的行业和门店越来越多,但总消费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于是电商“内卷”现象的逐渐显现。所谓电商“内卷”,核心体现为商家为竞争而忽视商品品质、不断压低价格,这不仅直接导致商品销售利润大幅减少,也因品质缺乏保障,让消费者对电商直播行业产生戒心。为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电商平台频繁调整规则,推出“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直接降价手段,以及“仅退款”“运费险”等用户体验提升政策,甚至出现“薅羊毛”“亏着卖”等破价模式。这些策略在短期内或能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流量,却让商家陷入“经营难、成本高、利润低”的困境。根据淘宝商家协会2025年3月的调查数据,淘宝平台获客成本从2020年的平均13元/人升至2025年的42元/人,增长超223%,而同期商品平均客单价仅增长31%,电商收益难以覆盖投入成本,因此,电商“内卷”将导致小商家难以为继,影响就业增长。
其二,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产品出海的重要渠道。目前,跨境电商行业面临缺乏人才支撑的困境,2023以来电商平台频现“挖主播”等“抢人大战”,已彰显出电商领域人才紧俏。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达400万。根据商务部的数据统计,活跃主播数量仅占行业需求的18%,优质运营人才缺口更是高达70%。一方面,电商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较为迫切,不仅包括电商主播,而且存在于电商产品开发、平台运营、客户管理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的团队管理人才等领域。另一方面,当前人才供应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大部分毕业生对跨境电商岗位理解浅层次,对跨境支付流程、海外仓物流模式、海外市场准入标准等缺乏深入了解,需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实践锻炼,无形中加重了企业负担。
其三,以县域为核心的农产品直播行业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不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作为一套复杂且精密的系统,涵盖了从生产、包装、保鲜、运输直至售后等一系列紧密相连的环节,这一链条的有效运转需要农业生产经营者、直播平台、物流企业等各方主体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协作,而这一过程也为农业农村创造了从生产、运输到销售运营等多环节的就业岗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县域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诸多短板,如本地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方面发展不足,生产销售物流成本过高,影响销售规模和就业吸纳能力。
2、针对上述问题,有何对策建议,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电商就业?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拟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为缓解电商内卷对就业的抑制,需从平台规则优化、商家竞争模式转型及成本分担机制三方面发力。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建设,建立“品质优先”的流量分配机制,或优质电商/电商达人认证活动。例如对通过第三方品质认证的商家给予搜索加权、直播置顶等资源倾斜,引导商家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第二,加强电商职业人才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供给体系。推动高校增设“跨境电商综合实践”等相关课程,提升在业人员电商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跨境电商人才库”,整合海外留学生、有外贸经验的从业者资源,通过平台对接企业高端岗位需求,弥补优质运营、团队管理等人才缺口。
第三,完善县域农产品直播配套。以供应链全链条升级为核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多方协作机制,完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直播运营、售后等多个环节,实现农产品从供应链、销售扩大到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引入农产品分级分拣设备,开展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品牌认证或“一县一品”区域公共品牌,如“天赋河套”、“洛川苹果”等。
专家介绍:王林生,山东莘县人,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创意城市、文化新业态。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刊物发表论文或评论近百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拓展业态的边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跨界融合》、《城市的创意资本:互动知识创造与城市经济创新》(翻译)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