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广州市网约车市场呈现 “一超多强”格局:滴滴出行主导市场,曹操出行、T3出行等全国性平台及如祺出行等本土企业共同竞争,高德、美团等聚合平台补充运力。目前,中心城区订单趋饱和,周边区域借力政策与基建保持增长。未来,广州将推自动驾驶商用、促电动化(当前电动化率98%)、融合“出行+生态”,并通过强化监管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详见 #网经社 专题:http://www.100ec.cn/zt/dwycfx/)。
出品 | 网经社
撰写 | DeepSeek
编辑 | 南烛
审稿 | 云马
配图 | 网经社图库
网经社企业库(COP.100EC.CN)共收录有21家移动出行企业。数据显示,北京以5家移动出行企业位居榜首,浙江紧随其后有4家,上海和广东各有3家,安徽、重庆、河南、江苏、江西和广州各有1家。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移动出行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尤其是北京、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一、政策环境与合规化进程
1.1 广州市网约车政策框架
广州市网约车政策框架的核心是《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穗府令第144号),该办法于2016年12月公布施行,为广州网约车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基础政策依据。
基本原则与定位。广州网约车发展遵循以下原则: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出租汽车:网约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
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网约车需提供区别于巡游出租车的服务。
市场调节价为主: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必要时市政府可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
政策对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均有明确准入条件:
1.2 广州市网约车合规化进程
广州市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和技术手段持续推进网约车合规化。
许可与合规成效
广州市网约车许可已实现全流程网办。截至2023年4月,广州市取得经营许可的平台公司共107家,实际在穗营运平台64家;核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约14.07万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约21.19万张。广州市的订单合规率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36个中心城市中长期名列前茅,2021年6月至8月曾连续三个月排名第一,2023年仍稳定排名前三。
监管措施与机制
广州在网约车监管上采取了多项措施:
多部门协同与联合监管:交通部门会同公安、网信、工信等多部门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开展网约车安全大检查,共同督促平台公司整改问题。
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交通部门多次约谈平台公司,督促其清退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管理。
数据接入与技术监管: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将车辆、驾驶员、营运等数据接入政府监管平台,利用卫星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确保“线上”与“线下”车辆驾驶员一致。
公开与社会监督:定期公布平台公司基本信息、服务质量测评结果、乘客投诉处理情况等;在“广州交通”等微信公众号提供车辆和驾驶员营运资质查询功能,鼓励乘客监督举报。
重点领域执法:交通执法部门加强对网约车巡游揽客、平台接入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市场规模与结构特征
2.1 平台规模与增长
广州市网约车平台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5月31日,在穗开展经营服务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达72家,相比2024年有所增加。从平台结构来看,广州市网约车市场呈现"一超多强众小"的竞争格局:
"一超":滴滴出行凭借其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占据全市约40%-50%的市场份额,稳居市场龙头地位。
"多强":如祺出行(广汽背景)、T3出行(央企联合)、曹操出行等二线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多强阵营。
"众小":其余多为区域性中小平台,通过聚合平台(高德、美团等)获取流量。
2.2 车辆与驾驶员规模
截至2025年5月31日,广州市注册报备网约车约19.63万辆,日均活跃网约车约9.66万辆;注册网约车驾驶员约16.71万人,日均活跃网约车驾驶员约9.78万人。值得注意的是,车辆和驾驶员的活跃率均约为50%,反映市场存在一定的闲置资源。
从增长趋势看,广州市网约车数量从2024年底的18.5万辆增至2025年6月的20.96万辆,半年增长约13.3%,增速显著。
2.3 区域分布特征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交通枢纽周边。天河、越秀、海珠、荔湾等中心城区网约车密度最高,白云、黄埔、番禺等区域次之,从化、增城等郊区县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商业活动强度和交通需求密度高度相关,反映出网约车服务与城市经济活动的紧密关联性。
2.4 车辆结构分析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已高度电动化。截至2025年6月底,广州市网约车电动化率已达9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广东省政策要求,珠三角地区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接入平台的网约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
车辆类型主要集中在紧凑型和中型电动车,如广汽埃安、比亚迪秦/汉、小鹏等品牌车型,这些车辆满足轴距>2600mm、续航>300km的政策标准,同时在购车成本、运营成本和舒适性之间取得了较好平衡。
三、市场运营与供需分析
3.1 运营效率分析
2025年广州市网约车运营效率呈现波动下行趋势。根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数据,2025年1-5月,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在13.09-13.92单之间波动,5月份达到最高值13.92单。
单车日均载客里程保持在126-136公里区间,表明网约车驾驶员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具体来看:
广州市网约车运营效率指标(2025年1-5月)
3.2 司机收入与成本结构
广州市网约车司机收入呈现下滑趋势。2025年1月,单车日均营收为400.48元,到5月已下降至359.02元。扣除平台佣金、车辆租金、燃料费(电费)等后,司机实际到手收入约200元/天,全月30天工作(不休息)月收入约6000元。
运营成本方面,网约车司机面临多重压力:
购车成本:符合标准的新能源网约车价格普遍在15万-20万元,按照规定8年退出营运,60万公里报废,折旧成本高昂。
租车成本:2025年,网约车月租在3000-5000元。
能源成本:公共充电桩在高峰时段费用已涨至2元/度以上。
保险费用:网约车保险比私家车高出许多,每年保费动辄8000-12000元。
这些成本层层叠加,极大压缩了司机的利润空间。
3.3 供需矛盾分析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供需关系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运力过剩导致竞争加剧。具体表现为:
日均订单不足10单的网约车占比高:2025年上半年,日均订单<10单的网约车约80,562辆,占比约38.5%。
活跃率低:日均活跃网约车约9.74万辆,仅占注册报备车辆总量的50%左右。
与巡游出租车对比明显:巡游出租车单车日均载客约21.25次,明显高于网约车的13.23单。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战频发,平台通过低价补贴争夺市场份额,但最终损害了行业健康发展。
四、竞争格局与平台策略
4.1 市场分层结构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再到如今的深度洗牌。2025年,全市网约车平台数量已超过70家,但其中约20%的平台因不具备服务能力而被迫出局。
企查查数据显示,广东省现存网约车相关企业约1.02万家,2025年相关企业注册量较2024年有所下滑,表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和监管加强,使得新进入者面临更大挑战。
4.2 头部平台竞争策略
头部平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质量巩固市场地位:
滴滴出行作为市场龙头,2025年通过降本增效实现扭亏为盈,其GTV(总交易价值)持续增长。
T3出行则通过与华为云合作,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提升智能化水平。
如祺出行背靠广汽集团,其交易额和渗透率仅次于滴滴,成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参与者。
4.3 中小平台差异化竞争
中小平台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生存空间:
小拉出行作为新兴平台,通过"低抽佣+低单价"模式在广东下沉市场(如东莞、佛山)占据一席之地,并与货拉拉合作拓展业务。小拉出行的补贴率仅为1.3%左右,而其他平台则达到了10%左右,通过减少补贴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特色服务:部分平台推出"四轮小件"业务,解决司机平峰期缺单问题,避免平台在平峰期卷入不合理的客运价格战。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该业务对司机收入贡献超70%;在较小城市也能补充10%-20%收入。
4.4 聚合模式的影响
聚合平台(高德、美团、百度等)正成为行业新变量。据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月度网约车订单,超过了全部网约车订单的25%。在广东,聚合平台订单占比可能更高,成为用户打车的主要渠道。
聚合模式通过汇聚多家网约车平台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服务,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然而,聚合平台在权责划分、信息展示等方面仍存在争议,中小网约车平台未能按照交通运输部关于网约车管理的办法,出现违规经营行为,而聚合平台责任应聚焦于提供的信息服务,而非运输服务。
五、主要问题与挑战
5.1 市场饱和与供需失衡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市场饱和与供需失衡。2025年上半年,广州网约车数量持续增加,但订单增长乏力。广州市网约车数量从2024年底的18.5万辆增至2025年6月的20.96万辆,但日均订单量仅13.23单/车。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战频发,平台通过低价补贴争夺市场份额,但最终损害了行业健康发展。行业呈现出明显的"二八分化"特征:约20%的司机贡献了80%的订单量。以广州为例,日均订单≥15单的网约车占比约15%,但贡献了约45%的订单量;而日均订单<5单的网约车占比约30%,但仅贡献了约5%的订单量。
5.2 收入与成本失衡
广东省网约车司机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且缺乏社会保障。广州市网约车司机月薪约9000元,但需扣除高额运营成本后,实际收入往往不足5000元。
同时,购车/租车成本(月租3000-5000元)、充电/燃油费用及保险费用持续攀升,进一步压缩了司机利润空间。此外,平台抽成比例虽被政策限制在24%以内,但通过"阴阳账单"等模式变相挤压司机收益,加剧了司机与平台的矛盾。
5.3 合规与安全风险
安全监管漏洞是行业发展的隐患。2025年上半年,广州市查处非法营运案件639宗,网约车违章案件2284宗。汕尾市案例显示平台违规派单给无证车辆,东莞、江门等地联合执法查处非法营运,但跨区域执法协调难度大,聚合平台责任划分仍存争议。
此外,司机直播乘客隐私事件(如2020年滴滴司机在直播间展示乘客信息),暴露平台对司机行为监管缺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信任危机。
5.4 服务质量问题
服务质量问题是用户投诉的主要焦点。2025年4月,广州市办结网约车乘客有效服务类投诉1349件,其中"服务态度差"类投诉占有效投诉总数的37.36%。深圳市2020年网约车平台NPS(净推荐值)调查中,滴滴出行虽使用率排名第一,但其"服务态度差"类投诉比例也最高。服务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司机服务态度、平台规则(如派单、抽成)不透明等方面。2025年4月,滴滴出行"服务态度差"类投诉为103宗,占该类投诉总数的45.58%。
六、用户需求与行为分析
6.1 用户画像特征
广东省网约车用户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不同城市、不同群体的出行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用户群体画像方面:
年龄分布:广东省网约车用户主要集中在25-45岁年龄段,占比约65%;95后用户占比日益上升,超过42%。
性别比例:女性用户占比略高于男性,约为53%。
收入水平:高收入群体(月收入1.5万元以上)是主要消费群体,占比约35%。
95后用户更倾向于使用优惠券降低出行成本,同时也愿意为情绪消费买单,如前往寺庙景区打卡和参加演唱会等文化娱乐活动。
6.2 出行时段特征
广州市网约车需求主要集中在早高峰(7:00-9:00)、午高峰(11:00-13:00)和晚高峰(17:00-19:00)。与巡游出租车相比,网约车在高峰时段的订单量约占总订单量的40%左右,夜间时段(21:00至23:00)专车订单比例相对较高,形成了明显的"双高峰"时间分布特征。
此外,节假日、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段,网约车需求波动较大,如2023年7月至8月期间,天津奥体中心体育场的网约车呼叫量同比增长731%,为近三年增速之最。
6.3 用户偏好与痛点
广州市用户对网约车服务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用户对价格敏感度高,倾向于选择低价平台;另一方面,用户对服务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特别是在安全、舒适、准时等方面。
据2020年深圳市网约车平台NPS调查,安全保障是消费者的主要推荐因素,而投诉反馈则是"不推荐率"最高的方面。在费用方面,用户既希望获得优惠,又担心低价背后的质量问题,这种矛盾心理导致用户在平台间频繁切换,增加了平台获客成本。
6.4 用户行为变化
聚合平台的兴起改变了用户的打车习惯。据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蒋格格博士援引的数据,已有55%的乘客养成了优先使用聚合平台打车的习惯,将近50%的乘客认为聚合平台带来了更好的出行体验。
聚合平台通过整合多家网约车平台,向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服务,降低了用户使用门槛。然而,聚合平台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平台责任划分不清、用户权益保障不足等。
七、政策环境与监管趋势
7.1 政策框架演变
广东省网约车政策环境正从"宽松监管"向"精细监管"转变,监管重点从市场准入转向运营规范和服务质量。政策框架方面,广州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约车监管体系:
2016年:《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为网约车行业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
2020年:广东省各地市陆续出台网约车实施细则,明确了平台、车辆、驾驶员的准入条件。
2022年:《广东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进一步规范了网约车经营行为。
2024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广东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聚合服务经营行为规范》,明确了聚合平台的责任与义务。
2025年:广州市发布《广州市出租汽车车容车貌及驾驶员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拟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7.2 监管重点与措施
监管重点方面,广州市网约车监管呈现以下趋势:
强化数据监管:要求平台将运营数据实时、全量、真实地接入政府监管平台,便于执法部门精准打击非法营运。
推进绿色转型:珠三角地区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接入平台的网约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非珠三角地区也需满足轴距>2600mm、续航>300km等标准。
规范聚合平台:明确聚合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要求其对平台内网约车企业的信息及经营许可进行定期核验、登记,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制定车容车貌、驾驶员服务规范等文件,推动行业服务品质提升。
八、未来趋势与发展建议
8.1 技术影响与自动驾驶趋势
技术冲击是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网约车司机带来替代风险。2025年,自动驾驶试点城市已扩至60城,滴滴、百度、华为等企业纷纷加大对Robotaxi的投入。
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自动驾驶车辆将占新增运力的40%以上。这可能导致大量传统司机失业,同时平台减少人工司机招募,转向自动驾驶技术投入,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8.2 商业模式变革
聚合模式将进一步发展,据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月度网约车订单,超过了全部网约车订单的25%。在广东,聚合平台订单占比可能更高,成为用户打车的主要渠道。
垂直整合成为新趋势,如车企背景的网约车平台(如祺出行、曹操出行)通过车服一体、数据驱动实现产业链协同,提升竞争力。
8.3 政策建议
针对广州市网约车市场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建立动态调控机制: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建立网约车数量动态调控机制,避免运力过度饱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适合网约车司机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
强化聚合平台监管:明确聚合平台在乘客权益保护、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责任,防止监管套利。
促进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调度算法,提高匹配效率,降低空驶率。
8.4 行业发展建议
对网约车平台和驾驶员的建议:
差异化经营:中小平台应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特色服务(如无障碍出行、女性专车等)细分市场。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驾驶员培训和管理,改善服务态度,减少投诉率。
成本优化:通过集体采购、集中充电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司机实际收入。
多元化收入:探索"客运+货运"、"出行+广告"等多元收入模式,降低平峰期收入波动。
九、结论
广州市网约车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成熟调整期,呈现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监管趋严的特点。截至2025年,广州市拥有70余家网约车平台,近20万辆注册网约车,17万余注册驾驶员,市场容量趋于饱和。
市场运营方面,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约13-14单,日均营收约330-400元,司机实际月收入约5000-6000元,行业收益水平较前几年明显下滑。市场面临供需失衡、运营效率下降、司机收入下滑、合规安全风险等多重挑战。
未来广州市网约车市场将向智能化、绿色化、合规化方向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聚合模式、车联网技术等将重塑行业格局。政策监管将更加精细化,注重平衡创新发展与规范有序的关系。
行业企业需要主动适应变化,通过服务质量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完善动态调控机制,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推动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网经社. (2025). 《广东省网约车市场全景分析报告》
2.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5). 《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2025年4月份)》
3.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5). 《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2025年5月份)》
4.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5). 《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2025年3月份)》
5.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5). 《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测信息月报(2025年1月份)》
6. 百度知道. (2025). 《广州网约车市场》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长期关注移动出行,我们重点报道和研究的公司有1、网约车: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花小猪出行、享道出行、阳光出行、万顺叫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神州专车、斑马快跑、帮邦行、飞嘀打车、量子出行等;2、Robotaxi: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如祺出行等;3、聚合平台:高德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出行、美团打车等;4、租车:一嗨租车、神州租车、悟空租车、华夏出行、GoFun出行等;5、共享(电)单车: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哈啰出行、松果出行等;6、停车平台:ETCP停车、爱泊车等;7、代驾平台(3家):e代驾、爱代驾、安师傅代驾等;8、在线旅游:携程、同程旅行、马蜂窝、美团旅行、去哪儿、飞猪、途牛、穷游网、客路旅行、在途商旅、猫途鹰、KKday、皇包车、稀饭旅行、航旅纵横、众信旅游等;9、民宿短租:途家民宿、木鸟民宿、小猪民宿等。
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是专业移动出行门户,重点关注在线旅游、酒店民宿、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顺风车、代驾等业态。提供媒体发布、报告榜单、融资、会员等服务,是移动出行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合作咨询加微信:clt7513)
风险提示:本文为网经社通过第三方AI大模型生成后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案例、评论、图表、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我们无法百分百对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请自行甄别。如有疑问,请联系news@nets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