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7月10日,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将阿里巴巴美国存托凭证的目标价由180美元下调至150美元。该行认为,阿里在截至6月的第一财季在外卖和闪购方面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这一举措导致其短期盈利承压。(详见 #网经社 【专题】阿里猛攻 美团坚守 京东拓疆 2025电商“三巨头”千亿补贴押宝即时零售——网经社全程追踪、解读电商“世纪大战”!https://www.100ec.cn/zt/wmsz/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电商快评供记者朋友参考。
一、【知名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
当前,阿里巴巴步入战略攻坚阶段。本地生活业务为应对激烈竞争,需持续投入资源“输血” ;核心电商与云计算板块虽保持稳健发展态势,但其贡献的盈利,尚不足以完全对冲整体盈利压力。若高投入能加速行业整合进程,锁定长期市场份额,待规模效应显现,利润拐点有望来临。不过短期内,市场需接纳其利润“磨底”、估值波动的状态。其投资价值,关键在于战略落地效率,以及生态协同价值的兑现节奏,唯有这些要素有效推进,才有望在攻坚期突破困境,打开新增长空间 。
二、【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赢动教育CEO崔立标】解读
1.在闪购这件事上,淘宝是被动应战的。做本地生活的美团靠即时配送优势快速切入30分钟到货的即时零售电商,尤其是毛利高的3C、美妆、药品等。规模迅速放大,严重威胁到淘宝和京东的压舱石业务。
2.淘天集团本来就有饿了么平台,即时配送能力是有的,只是原来和电商分属不同的事业部,并没有介入即时零售。即时零售是盒马鲜生负责,只是规模要小的多。所以这次都合在一起,统一由蒋凡指挥这场电商保卫战。摩根士丹利下调股价就是如此。当年天猫小店的方向浅尝即止,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战略上美团棋高一着。
3.但这次闪购大战,最受伤的是京东。淘宝商品供应链丰富,即时配送团队本来就有,扩大规模就行。京东是从头做起,首先要建即时配送团队,硬凹品质外卖,目的是锤炼一支即时快递小哥团队。声东击西,战略目标还是保电商基本盘。
4.AI是阿里最硬的王牌 ,大模型、云计算东方不亮西方亮,肉是能吃上的,大模型开源做生态,云计算AI算力赚利润。
5.所以估值下调是暂时的,即时零售虽然被动,但小赢还是有的,更何况和AI还有更广阔的未来。
三、【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咨询董事长鲍跃忠】解读
摩根的调整有它的道理,从外部观察来看,这几年阿里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很多对外投资基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个投资失败过程当中,阿里所造成的损失都是非常巨大的,包括像大润发以及其他一些企业的收购,这反映了企业在管理当中,包括在拓展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包括我们现在观察未来的电商模式到底需要怎么去迭代,是继续传统的这种平台电商的模式?还是需要进化到其他的一些模式?
从最近来看,即时零售快速发展,未来会催生线上线下结合到一种什么样的模式,这个是需要线上线下企业好好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从这个事情也说明,没有长红的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创新的企业,如果企业一直抱着固有的商业模式不去改变,不去持续的创新,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可能都会面临下滑甚至被淘汰的危险。从现在来看,包括像阿里这样的企业都需要好好的审视这几年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重回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四、【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解读
大消费成为未来消费趋势,并且只有淘宝闪购这样的大消费平台才能破解低效的内卷式竟争。此外,大消费平台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在于也商家、餐饮和本地生活等多个业态的高效协同,另一方面在于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和商家的经营信心,才能创造出新的增量市场,与业内同行一起共同创新,推动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产业的升级。淘宝闪购之所以能够得以快速增长,根本上是因为“大消费”作为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以及实现了新的服务和消费场景。
从现有的市场格局来看,淘宝天猫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稳居电商行业头部的位置。淘宝闪购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改变所谓的电商格局,而是作为大消费时代的“急先锋”,以电商平台的线上运营能力、饿了么的即时配送能力和AI等技术能力,快速实现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两大市场的增量增长。只有助力和推动产业升级的模式和方式才能够持续下去,这本就是任何一家零售电商公司的终极使命,淘宝自然不会例外,而且还需要用更大的投入,以及阿里所有业态、资源和力量均参与进来才能达成。整个阿里集团作为坚实的“后援”,未来淘宝闪购肯定会与支付宝、阿里AI、阿里犀牛智造、钉钉等一起,共同助力和推动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持续升级和发展。淘宝闪购的500亿补贴也只是一个开始……
五、【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质生产力产业联盟秘书长段积超】解读
从消费侧来看,摩根士丹利没有深度洞察中国年轻消费者三大生活方式的引领,也没有深度关切中国政府提振消费的决心,或有商业短视之嫌。从资本侧来看,摩根士丹利短期看空实为长期明牌,或为资本市场的“反向压力测试”。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消费侧
(一)用户撬动:三大生活方式引领消费升级
其实,闪购不是电商新物种,2018年7月18日,美团正式推出“美团闪购”,定位为“30分钟万物到家”的即时零售服务,初期依附于美团外卖的流量和配送体系,主要覆盖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药健康等高频品类。但是,用户心智并不把即时满足作为重要选择,准确地说,即时零售在当时属于边缘场景,仅占消费的小部分,传统电商的“多日达”或“次日达”仍是主流。因此,阿里与京东并未重度跟进。
但是,7年后的今天,90后已届26-35岁之间,相当一部分已经组建或者正在组建家庭;而00后的数码电子消费也在井喷增长。所以,以家居、数码为中心,继而波及全品类的新世代消费正在产生一些新的特征:这就是以“快节奏,宅生活,即时满足”三大生活方式引领的新世代消费正在领跑中国消费。
由年轻人生活方式引领的即时消费正在中国构建电商新的增长极——即时零售市场,未来拼多多的加入将推动即时零售像印度市场一样,或能在未来10年内占据电商50%左右的份额。
中国政府将以旧换新补贴扩大至15个品类,既是政府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即时零售市场攀升的“人字梯”。
(二)商业本质:阿里在重构“时间价值”定价权
阿里巴巴是一家特别重视战略驱动的一家公司,市场聚焦百亿投入拖累利润,却忽略阿里正用真金白银重估“即时需求”的溢价空间。尤其需要关注阿里巴巴的连环动作:菜鸟驿站升级即时配送节点、支付宝生活号与饿了么流量打通进度。这些连环动作将验证“战略性亏损”是否转化为生态控制力。当电商进入“分钟级配送”时代,谁掌控时效性供应链,谁就拥有定价权。利润率下跌40%≠业务溃败,而是主动将淘天流量导向高频场景。用中心化平台补贴打通“实物电商→本地生活”的账号体系,构建比美团更庞大的闭环生态。
二、资本侧
(一)逆向视角:投行“唱空”实为战略掩护
摩根士丹利报告强调“投入翻倍致利润暴跌40%”,看似利空,实则透露阿里已进入“战略性亏损冲刺期”。投行刻意放大短期阵痛,实为压低市场预期,为后续业绩反转铺路。
报告同时隐藏关键信号——云业务22%增速(高于行业均值)、资本开支持续上升。这意味着阿里正在 以短期利润换取技术护城河,尤其本地生活履约网络的基建投入,本质是对标抖音“即时零售”的防御性卡位。
(二)资本博弈:华尔街的“压力测试”与阿里阳谋
下调至150美元仍高于当前股价(7月10日收盘约106美元),实为倒逼管理层加速变革。对比历史,2015年亚马逊连亏20年时,投行同样用“目标价调整”施压贝索斯聚焦AWS——而今阿里云已成第二引擎。若投入高峰后(如2026财年)闪购市占率超20%,阿里将掌握“即时零售”标准化定义权,届时利润率反弹幅度将远超预期,形成戴维斯双击。
这不是危机,而是“新曙光”与“可控爆破”。所谓“新曙光”是中国电商市场的新增长极——中国即时零售新增长极正在形成。所谓“可控爆破”是指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恰似一组精准爆破指令——用短期业绩雷区清除投机筹码,为长期战略腾挪空间。真正的前哨战并非利润数字,而是用户心智中“淘宝=万物到家”的认知重塑。当对手还在计算季度ROI时,阿里已在用200亿学费购买“下一个十年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