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5月7日,嘀嗒出行发布上市后首份ESG报告——《嘀嗒出行2024年环境、社会、管治报告》,从环境减碳、科技创新、用户安全、社区公益等多维度,系统展现了这家移动出行平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实践与思考。这份报告不仅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面梳理,更揭示了共享出行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构建新型社会信任生态的创新路径。
绿色出行:三年减碳超350万吨,科技赋能低碳转型
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获悉,在环境维度,嘀嗒出行以“不额外投放一辆车”为原则,通过顺风车模式释放私家车空座运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低碳发展之路。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4年,嘀嗒顺风车平台分别实现碳减排90万吨、130万吨和130万吨,三年累计减碳量相当于再造160万英亩森林。这一数据背后,是平台对绿色出行模式的深度赋能:通过联合制定首个顺风车碳减排标准《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嘀嗒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标准化评估框架,更以技术手段激励用户参与——为纯电动车主提供专属激励,为高里程车主颁发环保徽章,将减碳行为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正向反馈。
值得关注的是,嘀嗒出行的技术投入正与减碳目标形成协同效应。2024年,企业研发开支达1.39亿元,同比增长14.3%,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在专利布局上,嘀嗒已获得44项国家专利,覆盖车辆信息获取、智能派单、车载监控等核心场景。例如,其“乘车服务方法”专利通过算法优化匹配效率,减少空驶里程;“车辆行为识别方法”则利用AI技术实时监测行车安全,间接降低能耗。这种“技术-减碳”的双向驱动,为共享出行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信任重构:算法治理与用户共创,筑牢安全底线
在共享经济领域,信任缺失曾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嘀嗒出行通过“算法透明化+用户共建”的双重机制,重构了平台生态的信任基础。在技术治理层面,企业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算法审核,覆盖个人信息保护、行程安全监测等关键环节。例如,实时安全护航系统通过偏移预警、语音识别等技术,对异常行程进行主动干预;行为分与信用分体系则以量化方式规范用户行为,2024年累计处理违规案例超万起,公示违规用户名单形成有效震慑。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合乘公约”的落地实践。通过确立自愿合乘、本人合乘、固定费率分摊等五大原则,嘀嗒将平等互助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这种“软性规则”与“硬性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独特的社区文化——自2021年上线以来,“嘀嗒小红花”功能已传递超520万朵,用户通过评价标签自发传播善意,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文明传播的载体。正如用户竹内光的故事所展现的,当技术平台赋予普通人传递温暖的能力,商业逻辑便超越了简单交易,升华为情感联结。
社会责任:从教育扶贫到适老服务,拓展公益边界
在商业价值之外,嘀嗒出行的公益实践呈现出“精准化”与“常态化”的双重特征。针对春运返乡难题,其“顺风车公益返乡”活动已持续九年,累计帮助超万名务工人员和学生返乡;在高考期间,“爱心护航计划”联动全国出租车司机,2024年更在济南推出“沾好运出租车”,将护考与城市文化结合。这些行动并非一次性慈善,而是通过产品机制创新形成可持续模式——例如将公益行动与司机信用体系挂钩,激发参与积极性。
在助老出行领域,嘀嗒通过技术适老化改造降低使用门槛。其出租车助老小程序已覆盖70余个城市,支持一键叫车、亲情账号绑定等功能;同时为95128电话叫车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种“技术+人文”的双重赋能,使共享出行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服务全民的民生基础设施。
创新生态:专利矩阵与人才培养,构建发展护城河
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布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嘀嗒出行已构建起覆盖软件著作权、作品版权、商标和专利的立体化知识产权体系,尤其在出租车数字化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其“扬招数字化”专利集群,通过《扫码打车方法》《车载终端控制方法》等发明,解决了传统巡游车服务效率低的痛点;而“智能车机”相关专利则打通了车载设备与移动端的数据壁垒,为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底座。
人才是创新生态的根基。嘀嗒出行通过“嘀嗒学院”和“小喇叭计划”,构建了全员参与的知识共享体系。截至2024年底,内部培训视频近300场,涵盖产研、运营、法务等多领域,最高产的内训师个人贡献超5场课程。这种“内部创业”氛围,不仅提升了组织效能,更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企业创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