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导读:双11大促开始拉下帷幕,今年双11全网销售额达到约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这个曾经创造销售奇迹的购物节,在第17年迎来了史上最长的促销周期,却也面临着增长模式的深刻转型。(详见#网经社 专题:https://www.100ec.cn/zt/25s11/)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配图|网经社图库
一、创下1.6万亿销售额
从抖音的57天长跑到京东的37日促销,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拉长了战线。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集体放弃公布总成交额,转而强调用户数、订单量等结构性指标。双11的战报从未如此“安静”,却又从未如此意味深长。
据电商大数据库“电数宝”(DATA.100EC.CN)显示,今年双11大促全网累计销售额约为16232亿元,同比增长12.58%。

此外,据星图数据发布《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显示,2025年“双11”购物节期间,综合电商、即时零售及社区团购的全网电商销售额约16950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4.2%。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明显分化: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约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即时零售却以1.38倍的迅猛增速达到670亿元。在平台竞争格局中,阿里巴巴旗下天猫、京东及抖音占据综合电商销售额前三名。即时零售领域则呈现三足鼎立态势,美团闪购、淘宝闪购和京东秒送成为该赛道的前三名。

二、各家战报大盘点
1.天猫:AI“智惠引擎”推动品牌下单用户数增长41%
今年双11期间,天猫AI“智惠引擎”在商家经营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品牌下单用户数实现41%的增长。该系统通过智能发放消费券、优化人货匹配等能力,为数十万商家带来经营效率的全面提升,标志着AI在电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
10月20日晚8点,2025天猫双11正式开卖。开卖首小时,苹果、源氏木语、修丽可、斐乐、兰蔻、欧莱雅、海蓝之谜、石头、耐克等80个品牌成交破亿,30516个品牌成交翻倍,均超去年开卖首日,18919个品牌首小时成交即超去年全天。

2.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4.7%
11月11日,2025年京东11.11媒体开放日在北京举行。数据显示,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4.7%,居行业首位;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满意度分别为73.15%、72.06%、78.06%,均领先行业。
活动期间,3C数码、大家电、小家电线上销售占比行业第一,日用百货、服饰品类同比增速分别达36%、30%。京东与联想通过C2M反向定制推出的游戏本开售即登顶销量榜首。

3.抖音电商:6.7万个品牌销售额翻倍增长 破亿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29%
2025年抖音电商双11好物节圆满收官,平台通过内容与货架双轮驱动实现显著增长。数据显示,6.7万个品牌销售额实现翻倍,破亿商品数量同比增长129%,展现出平台生态的蓬勃活力。
在内容生态方面,店播成为商家增长核心动力。双11期间,52万家商户的店播销售额实现翻倍增长,破千万店播数量同比增长53%。中小创作者成为重要力量,粉丝量百万以下创作者贡献超80%达人带货销售额,130万新作者首次参与大促,展现出平台内容生态的多元性和成长性。

4.快手双11皮草节 成交额同比增长44%
11月11日,快手双十一“皮草节”活动正式收官。本次活动中,皮草类商品的总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4%。销售表现突出的单品数量显著增加,成交额突破百万的单品数同比提升114%。活动相关话题在平台获得超过10亿次的曝光量。
5.小红书:下单人数增77% 千万级商家增140%
小红书2025年双11大促收官数据显示,其电商业务在商家规模、用户参与及交易质量上均呈现显著增长。平台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40%,同时,成交额超100万元的商品数量增幅达到145%。商家自播(店播)作为重要运营手段,开播频次同比大幅提升487%。
用户端同样展现出强劲势头。双11期间,在小红书下单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77%。值得注意的是,高价值消费特征突出,成交额破千万商家的平均客单价约为3000元,而头部买手(千万级)的客单价更是高达7700元。
6.“什么值得买”:“值友专享”频道GMV同比增长176.57%
11月12日,值得买科技发布2025年“双11”大促战报,集团多业务协同发力,呈现AI赋能下的消费新格局。“双11”期间,“什么值得买”“值友专享”频道GMV同比增长176.57%,日晟星罗合作品牌增长50%,直播时长增长23%,ROI提升34%,多品牌单日爆发同比增长50%以上。
三、三大看点透视双11
1.消费者不再“疯狂剁手”
“不做数学题”成为今年双11最突出的变化。各平台纷纷推出“官方直降”、“一件立减”等直观优惠方式,取代了往年复杂的满减规则。消费者用脚投票,对繁琐促销套路说“不”。一项覆盖5000余名消费者的调研显示,62.9%的消费者认为“平台少套路,不背刺消费者,真诚、透明”是最影响整体满意度的核心因素。
今年双11,理性消费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双11其实与日常大促差不多。国内电商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双11作为“唯一低价”的绝对存在感,因为“全网最低价”的标签正在失效,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按需购买” 取代了“为便宜而囤货”。同时,人们对双11复杂的规则和套路感到疲惫,刺激阈值大大提高。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田宇指出,2025的双十一大促即将接近尾声,总体趋势,已经充分呈现出了理性消费的思潮。这一思潮绝非昙花一现的短期波动,而是经济周期、社会观念与技术发展三重力量同频共振下,所催生的一次不可逆的长期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内核,是消费文明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必然进阶,并将作为一股强大的外部驱动力,深刻且持久地倒逼中国制造业与零售业产生深度变革。
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是理性消费最直接的催化剂。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趋于保守,自然会在消费决策上更为审慎,削减非必要开支,延迟大宗消费。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现象。但是,其深远意义在于,这段周期充当了一次全民性的“消费压力测试”和“财务健康教育”。许多消费者在“被动”减少消费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更清爽的生活方式:少了冲动购物带来的后悔,多了对物品与自身真实需求关系的思考。这种体验正在重塑他们的消费习惯。即使经济环境好转,由“紧”入“松”易,但已经建立的理性审慎的消费心智模型却很难被改变。周期退潮后,留下的将是更为成熟的消费主体。田宇补充到。

(沈阳工业大学翔源全媒体研究所主任、副教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田宇)
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以军表示,消费理性不是收入下降带来的替代消费,而是认知升级驱动的主动选择。这背后是"性价比"向"质价比"的跃迁。这种转变正在重塑制造业逻辑,理性消费推动制造从"规模经济"向"精准经济"转型,谁能最先完成C2M(用户直连制造)的数字化改造,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2.即时零售:双11的“新增长极”
天猫数据显示,截至11月5日,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在双11期间的电商订单数已突破1亿。这一数字恰好印证了淘宝平台总裁谌伟业在双11发布会上的预判——在淘宝闪购点过外卖但未在电商下单的用户规模已过亿。
京东数据同样显示,10月30日20:00至10月31日19:59,京东双11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17%、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5%。由自营秒送仓发出的商品,最快5分钟可为客户送达。
美团闪购数据显示,“95后”“00后”成为今年美团闪购双11主力军,人均消费金额增长近30%。不蹲快递、不凑满减、不等预售,随时随地购买更多类别、更新品类、更高单价的商品,成为双11购物“新姿势”。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表示,当前,我国电商已经进入数字电商的新时代,作为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与配送以及供应链也进入创新新阶段,“远场+近场”竞争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特别是即时零售发展的背景下,近场即时配送十分关键,成为电商生态竞争的关键场。11月3日,饿了么App完成版本号更新,已正式更名为“淘宝闪购”,正式进入近场即时配送新阶段,此次更新的“淘宝闪购”标语为“外卖放心点,美食准时达”。预计2025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将超过14000亿元,同比增长25%。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
安徽省电商权威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奕胜指出,即时零售的全面参战,标志着电商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远场”时代,迈入了“远场+近场”混合竞争的新阶段。这并非对旧模式的简单补充,而是一次深刻的格局重塑。
徐奕胜补充到,这一定位的依据在于三个关键转变:
1.竞争维度的叠加:过去的竞争主要是“商品丰富度”和“价格”的单维度比拼,依托于全国性的仓配网络(远场)。现在,竞争维度增加了“履约速度”和“本地供给独特性”,考验的是平台整合本地线下实体资源的能力(近场)。胜负手在于能否同时玩转“多”和“快”这两张牌。
2.用户心智的重新定义:消费者已经被教育出双重预期:他们既希望拥有淘宝、京东上“万物皆可买”的丰富选择,也渴望美团、朴朴超市般“分钟级送达”的即时满足。平台需要同时满足用户对 “无限货架”的广度需求和“即时可得”的深度需求。
3.供应链模式的融合:传统电商是“中心化”的(少数几个超级大仓发全国),而即时零售是“分布式”的(依赖城市内成千上万的前置仓和实体门店)。混合竞争阶段,要求平台构建一张 “中心化大脑”指挥“分布式网络”的智能供应链,能够根据需求动态分配订单,是从“全国一盘货”向“本地千盘货”协同的演进。
即时零售不仅为平台带来了流量复苏,更验证了“大消费”模式的可行性:高频场景驱动低频消费,AI算法优化匹配效率,会员体系锁定高价值用户。
3.AI已实现从概念到实用工具
今年的双11,AI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深入购物全流程的实用工具。曹磊表示,我们重点关注了 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抖音电商、快手电商、苏宁易购、小红书、什么值得买、微信视频号、B站等电商平台,发现今年是AI全面落地的双11。在消费端:有淘宝“AI万能搜”、京东智能客服、值得买“张大妈”等提供个性化购物建议。在商家端:AI用于生成经营策略、制作素材、智能客服,提升效率,如微盟WAI旗下的智能经营agent 2.0版本。此外,淘宝天猫、抖音、快手、视频号、京东直播、小红书直播等平台还有AI直播。

具体来看,天猫将今年定位为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11”,宣布AI技术全面参与流量分发、消费者体验和商家经营各个环节。在消费端,AI重塑了购物体验。淘宝“AI万能搜”帮助解决近5000万个消费需求,“AI清单”为用户提供约200万份定制购物清单。京东推出智能客服“京小智5.0”,显著提升售前咨询环节的转化率。
在商家端,AI成为降本增效的利器。天猫AI美工月均生成2亿张图片/500万个视频,商品点击率提升10%。AI数据分析累计生成超1000万份报告,获85%商家好评。AI客服店小蜜5.0帮助商家日均降本2000万元,GMV增量1912万元。京东数字人JoyStreamer已服务超4万个品牌,双11期间带动品牌商家销售超23亿元,而成本仅为真人的1/10。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表示:“‘好用的AI’是淘宝AI应用的检验标准,我们希望AI能解决消费痛点,也能让商家获得增长。”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从前台来看,AI导购正在重构用户体验。双11之前,淘宝就一次性发布了6款AI导购产品。AI的加入让平台搜索相关性飙升了20%,信息流点击量提升10%,用户不仅逛得更久,买得也更多了,复购率明显提升。
其次,中台商家的AI工具和产品也在重构平台的经营逻辑。淘宝升级的大促AI助理和6大AI数字员工,覆盖商品优化、客服、美工、数据分析等环节,结合阿里妈妈的货品全站推和万相台AI无界,全面助力商家在“商品力、运营力、营销力和组织力”上得到全面提升。
最后,是电商平台自身的后台需要借助AI技术支撑大消费平台建设。今年以来,在阿里集团加大AI的研发投入和淘宝的持续推动下,AI已不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和简单的办公应用,而是当下驱动电商进化和创新的核心引擎。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指出,AI推荐可缩短用户决策路径,提升转化效率。“这场围绕流量分配与用户决策心智的竞争,可能重塑未来电商行业格局。”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AI应用仍显"粗糙",例如,AI客服有时无法解决真实问题,被消费者吐槽"来回就那几句";一些大模型在推荐商品时可能出现与用户预算不符、未显示折后价格等问题。而且有些商家利用AI生成的商品图片与实物差距过大,引发了消费者对"卖家秀"的信任担忧。同时,消费者也开始担忧"看不见的技术"在幕后随时修改价格,加剧信息不对称。曹磊这样说到。
走过17年,双11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平台之间的竞争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即时零售与AI技术的协同效应远未结束。
【小贴士】
无缝衔接国庆中秋,双11这场年度购物狂欢盛会,在朝着“更快 更长 更简单”的方向发展。网经社第十七次启动“直击双十一”特别策划,通过十大方式包括 滚动播报、短视频播报、专题直击、全媒体发布、社群直播、电商快评、媒体评论、数据发布、网购预警、投诉维权,从平台层、渠道层、商家层、用户层,对双11播报、监测、评论,打造电商年度行业大促的“六大中心”,即 资讯中心、评价中心、数据中心、视觉中心、商家中心、维权中心。(详见:https://www.100ec.cn/zt/25s11/)

重点关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抖音电商、快手电商、苏宁易购、小红书、微信视频号、B站等平台,以及美腕、交个朋友、遥望科技、东方甄选、谦寻、辛选、与辉同行、无忧传媒、李佳琦、罗永浩、蛋蛋、烈儿宝贝、陈洁kiki等MCN机构及主播达人。








































